粮食生产与布局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4.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粮食生产与布局学习教案.pptx

粮食生产与布局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一、我国传统的粮食概念狭义: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它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其它谷物(大麦、青稞、燕麦、黍稷)等。广义:指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集合。粮食概念的演变粮食的代称:五谷,指:“黍、稷、菽、麦、稻”。(明代中后期,玉米、甘薯(gānshǔ)、马铃薯先后从国外引进)粮食部门对粮食的概念: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薯类。二、国际(guójì)通用的粮食概念解放前,人们把Food,Grain都译成粮食,解放后约定成俗至今沿用这一译法。如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译成中文应为“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织”,但是,人们长期译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郑州粮食学院(xuéyuàn)译为ZhengzhouGrainCollege;由此可知,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通用的粮食概念与中国的粮食概念及中国粮食统计口径有很大的差别。二、国际通用(tōngyòng)的粮食概念二、国际通用(tōngyòng)的粮食概念一、粮食生产的特点(一)不稳定性:受气候和其他周围环境影响很大。(二)季节性和周期性:植物生长受环境的影响,光、热、水等有季节和周期的变化。(三)地域性:不同农作物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影响农作物的气候、土壤等有明显的地域性。(四)综合性:农业生产是综合的产业,不仅提供粮食,还提供油料(yóuliào)、糖料、水果、棉花等产品。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生产布局与地域、季节、市场、消费关系密切。二、中国(zhōnɡɡuó)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shìjiè)上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二)建国后中国粮食(liángshi)生产发展(二)建国后中国(zhōnɡɡuó)粮食生产发展(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shēngchǎn)发展十年动乱(shíniándònɡluàn)(二)建国(jiànguó)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家庭承包制---全家(quánjiā)齐生产土地承包制---交足了国家(guójiā)的,留下是自己的土地承包制的发源地---凤阳(fènɡyánɡ)小岗村今昔土地(tǔdì)承包制的发源地---凤阳小岗村今昔1985–1994年,徘徊状态和低水平的增长时期。种植结构调整、减少播种面积、减少投入、自然灾害,连续(liánxù)减产,1989年恢复到40755万吨。1994年达44510万吨。1995–1999年,持续增长时期。政策稳定,风调雨顺,1995年达46662万吨,1998年达51230万吨,1999年达50839万吨。这一阶段,连续(liánxù)四年总产达5亿吨左右。2000–2003年,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时期。从2000年起粮食数年减产。2000年粮食产量46258万吨。2003年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人均占有量仅有335公斤,回落到了20年前的人均粮食水平。2004–2008年,为粮食生产恢复和发展时期。2004年起,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产,2006、2007、2008年粮食产量分别达49746万吨、50150万吨、52850万吨。中国粮食五年持续增长,加上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产需达到一种紧平衡状态,基本(jīběn)满足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二)建国后中国粮食(liángshi)生产发展(二)建国(jiànguó)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由长期短缺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yǒuyú)的历史性转变上世纪末粮食产量达5亿吨,目前超5亿吨,达到供需紧平衡。中国现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贸易的5%左右,粮食自给率达到95%左右。粮食增长中心逐渐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粮食供求格局由“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东南沿海大量减产由净调出变成净调入区;北方相反,不仅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大量南运。其中(qízhōng)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区,平均每年缺粮2166万吨,占全国缺粮总额的73%,这一地区由余粮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缺粮区。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布局逐渐向区位优势地区集中华北地区产量占全国(quánɡuó)比重逐渐增加,东北地区比重不断上升,华中地区略有增加,华东地区不断下降,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份额很小,变化不大。中国粮食主产区逐渐向具有区位优势的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和东北地区集中。第三节中国粮食生产布局(shēnɡchǎnbùjú)和结构变化粮食品种变化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中国的三大主粮,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始终占优势,所占的比重(bǐzhòng)不断上升;高粱、谷子和其它杂粮等低产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所占的比重(bǐzhòng)总的趋势在不断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