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pdf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订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工作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病施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现代化疾控体系初步建立,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疾控机构科研能力稳步提升,疾控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消除成果持续巩固,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发生与流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管(一)新冠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行动。保持各级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转,巩固拓展新冠疫情防控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乙类乙管”,不放松、不加码,建立完善国家层面定期会商机制和省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做好新冠多渠道监测及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持续关注国际疫情及流行株变化,强化入境口岸检疫查验,动态开展疫情分析、研判和预警。聚焦学校、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重点机构,瞄准“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盯紧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等关键节点,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持续加强公众健康宣教,统筹做好新冠、流感、肺炎、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免疫水平。加快完善平急结合的防治体系,指导各地统筹调度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等机制创新,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二)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行动。加强新发传染病和境外输入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降低病死率。加强鼠疫监测,重点强化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风险评估和及时处置,在重点地区和鼠疫疫源不明地区开展鼠疫疫源性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鼠疫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蝇“三管一灭”综合防控措施,切断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加强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监测,实施综合干预手段,降低虫媒密度,减少虫媒传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强化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三)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深化艾滋病社会综合治理和综合干预,遏制经性传播,控制注射吸毒传播,推动消除母婴传播。持续扩大艾滋病筛查和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检测和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覆盖面。推进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和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规范管理、诊治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健全和优化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推进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治工作,实现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和全程规范管理,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规范隔离治疗,有效减少社区和医院内传播。持续推进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加强药品供给,落实医保政策,提高治疗可及性,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进一步降低结核病、艾滋病、丙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四)预防接种服务提质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疫苗管理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不断优化完善免疫策略,维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加强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推动实现跨地区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接种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数字化,探索实行电子预防接种证试点,提升接种率监测规范化水平。加强系统内部冷链建设,完善冷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系统内部全程电子追溯系统。强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工作,提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能力。(五)血吸虫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控行动。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重点环境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消除血吸虫病“六大行动”,坚持血防春查制度,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到2025年85%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消除标准。在包虫病流行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中间宿主防控与病人规范查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包虫病联防联控,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干预区建设,进一步控制包虫病疫情。健全黑热病监测体系,强化黑热病病人救治、传染源管控和媒介控制,遏制疫情回升。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和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定期开展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六)已消除和基本消除疾病能力巩固维持行动。健全疟疾监测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