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理想光学系统(作业p782,3,4,5,6,7,8,9)§3-1理想光学系统和共线成像实际光学系统:只有近轴区单色光才能完善成像,范围和成像光束很小,失去意义。对实用光学系统应当做到:用一定宽度的光束,对一定大小的范围成像、成基本理想的像—应用光学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为此,建立一个能完善成像的模型→理想光学系统一、理想光学系统定义:对任意大的成像范围,以任意宽的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模型,实际光学系统中唯有平面镜能实现这一要求(理想)。实际光学系统中的近轴区单色光成像时可认为和理想系统差不多。研究该模型的意义:利用其成像特性比较和估计实际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实际上像是建立了一个标准,以便在实际制作和优化光学系统时能有一个修正依据。理想光学系统是1841年由高斯提出来的,因此理想光学系统理论又称“高斯光学”,后来又由阿贝做出发展。二、共线成像理想光学系统处于均匀介质中,它应具有如下特征:1物、像空间光线为直线且条条对应--共轭线;2一物点对应一像点--共轭点;3物空间一平面对应像空间一平面--共轭面。这种关系,成像理论称为共线光学,共线成像。可归纳为:①物点对像点,一对共轭点②入射光线对应出射光线,共轭线③物平面对应像平面,共轭面已知,实际光学系统近轴区可以满足共线成像,计算实际光学系统时都以近轴区成像特性为标准。如l′,β,像的倒正、虚实等等。几何光学→理想像;实际光线→实际像。二者所存在的偏差:大小、位置、形状等,就是像差。(计算像差既要计算近轴光线也要计算实际光线)§3-2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平面基点基面对应的内容焦点、焦平面主点、主平面节点、节平面理想光学系统所包含的特征点、特征面无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内部结构(nrd)如何,它总是能满足共线成像要求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特征点来研究它的成像规律,这样就可使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问题变得更加简单。这样,作图时不必画详图,只画出模型即可。一、焦点、焦平面研究焦点的形成图示可清楚地看出:a)无限远处光轴上A点发出同心光束在光学系统前成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b)A1E1光线经折射后与沿光轴传播的光线AO1交与F′点,形成一对共轭点;c)平行于光轴的光线A1E1与GkF’为共轭光线,则F’是A发出的同心光束在光学系统后对应的同心光束的会聚点--焦点(后焦点、第二焦点);d)过焦点F’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焦平面。它与物方无穷远处A点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共轭。同理,由像方光轴上无穷远处一点发出的光线也可进行如上的分析,得到物方焦点(前焦点、第一焦点)和物方焦平面。其共轭关系比照上面的分析进行。e)关于无限远处轴外点的分析二、主点、主平面已知光学系统存在垂轴放大率,研究是否存在β=1的共轭面。如图所示,光线1、2高度一致,其共轭光线分别是1′、2′。根据光线可逆原理,将1和2′视为入射线,则其与第一面相交并延长后得交点Q,形成一“虚物点”。同理,将其共轭线延长后得交点Q′,形成一“虚像点”。所以Q和Q′共轭。因为1、2光线高度一致,所以Q,Q′到光轴距离相等。分别过Q,Q′作光轴的垂面,交光轴于H,H′则,HQ为垂轴物,H′Q′为垂轴像,且为正立∴β=H′Q′/HQ=1称放大率β=1的这一对共轭平面为主平面。物方主平面H物方主点(前主点、第一主点)像方主平面H′像方主点(后主点、第二主点)入射到任一主面上的光线将等高地传播到另一主面上,然后出射。三、焦距有了主点、主平面,方可讨论焦距问题。焦距:主点到焦点的距离,表示f和f′标定规则:以主点为原点算起;符号规则:与光线传播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若平行光轴入射光线入射高为h,其共轭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为u′,则根据前面的图示可知:像方焦距:物方焦距:由此,对于理想光学系统,无论其结构如何,只要知道了主点和焦点的位置,则该光学系统的特性就完全确定了;并可以方便地利用作图和解析的方法对它的成像特性进行研究了。(讨论顶焦距含义、测量焦距的实验)四、理想光学系统二焦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下理想系统成像:系统主点、焦点、焦距确定,对任意大物、以任意宽光束成像。图示的意义:①增加新量x(牛顿量),标定规则;②l,f,l′,f′的标定规则由⊿AMH和⊿A′M′H′可得到(x+f)tgU=(x′+f′)tgU′(1)由图中所示两对相似三角形,得代入(1)式,yftgU=-y′f′tgU′对理想光学系统,y,U的大小不受限制(即y,U多大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