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师:(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买这些衣服,戚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生:(65+35)×12=1200(元)生:65×12+35×12=1200(元)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生:(65+35)×12=65×12+35×12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根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学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学生回答。生: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35)×12=65×12+35×12。师:说得真棒,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生1:(15+25)×8=15×8+25×8。生2:a×(5+2)=a×5+a×2。生3:(+▲)×■=×■+▲×■。……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25)×8=()×8+()×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师;同学们刚才观察非常仔细,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现的规律。师:像(65+35)×12=65×12+35×12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出多少个?生:无数个。师:你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也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呢?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师巡视。生:a×(5+2)=a×5+a×2。生:(+▲)×■=×■+▲×■生(a+b)×c=a×c+b×c。……师: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常表示为(a+b)×c=a×c+b×c。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教后反思: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仅是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这节课刘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目标定位局限于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老师的及时点拨,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整节课的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