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赏析雨霖铃的赏析雨霖铃的范文《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雨霖铃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雨霖铃赏析柳永词《雨霖铃》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深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阕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像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即没像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像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像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像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江枫渐老,汀蕙半雕,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词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成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败柳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篷帐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消的程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地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妨拿来对照说明一下: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途,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阕结尾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阕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阕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阕。两首词的创作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