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羹隶大学嘉隶书、分书实乃两种不同的字体——关于隶书命名的思考丁秀菊杨丽娟摘要:一直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学意义上的隶书包含了分书,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分书是隶书成熟的标志。而实际上,人们日常所称、所见、所写的隶书,却都是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汉字书写形态——分书。仔细考察隶书与分书的产生、发展过程,对照出土的历史资料,我们发现,隶书和分书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形体结构和书写特点,是两种不同的字体。与小篆、分书相比较,主要书写于简牍上的隶书平直简易,是本源意义上的隶书,我们可命之为简书。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隶书称谓和使用上的混乱。关键词:隶书;分书;字体;书体隶书,尤其是人们日常所称、所见、所写的书法学意义上的隶书,均是横平扁式、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汉字书写形态——分书。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隶书包括两个发展阶段:汉武帝以前为早期隶书(又称秦隶、古隶),汉武帝之后为分书(又称汉隶、分隶、八分等),把分书当作隶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隶书成熟期的表现形态。仔细考察汉字发展的历史,对照不断发掘、整理的出土资料,我们发现,隶书与分书其实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汉字发展史上两种各具形态的不同的字体,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形体特点和书写方式。在汉字书法发展史上,隶书的称谓最多(有20多个)也最乱(仅“隶”字就可作徒隶、隶佐、隶属等多种理解),给世人留下了很多正误难辨、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初,隶书是指用于处理官狱事务的一种文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取省易,施之于徒隶。”班固在指出隶书产生时间、原因和使用对象的同时,第一次为隶书定了名。后许慎继承之,日:“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认为,官狱事务的繁多需要简易便捷的文字,从而导致隶书的产生、古文的灭绝,因此他又称隶书为“左书”:“一日古文,⋯⋯四日左书,即秦隶书。”自此,对于隶书之“隶”,后世有了不同的理解,隶书的称谓、内涵也因此纷乱不已。称隶书为“佐隶”。晋卫恒《四体书势·隶势》:“鸟迹之变,仍惟佐隶。”崔瑷《草书势》:“惟作佐隶,旧字是删”收稿臼期:2007—12—07作者简介:丁秀菊,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济南250100);杨丽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济南250013)。①班固:《汉书·艺文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②许慎:《说文解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③许慎:《说文解字·序》。62隶书、分书实乃两种不同的字体称隶书为“隶草”。东汉赵壹《非草书》:“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称隶书为“草隶”。清郑文焯《草隶辨》:“草隶之制,盖源于汉,而名自晋始。”清叶昌炽《语石》:“颜鲁公之父名惟真,尝从舅父殷仲容授笔法,以草隶擅名。”又:“吕向,《文选》注:‘五臣之一也。’《唐书》有传,昔人称其草隶峻巧。”称隶书为楷隶。唐张怀罐《书断》:“李斯之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杂艺》:“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称隶书为“今文”。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之四》:“汉之所谓⋯⋯今文者,隶书也。⋯⋯隶书,秦汉问通行。”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秦程邈作隶书,汉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称隶书为“隶体”、“隶字”、“隶文”。南梁庾肩吾《书品》云:“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宋董卣《广川书跋·卷六》中有“皇象隶字”一篇。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宋《宣和书谱》也记载说:“秦并六国,⋯⋯故以李斯变大篆,以程邈作隶文,种种有不胜言者。”称隶书为“史书”,主要是清代的部分学者。如钱大昕在《三史拾遗》中说:“盖史书者,令史所习之书,犹言隶书也。善史书者,谓能识字作隶耳,岂能尽通《史籀》十五篇乎?”《说文》研究大家段玉裁也说:“汉人谓隶书为‘史书’。”“或云善史书,或云能史书,皆谓便习隶书,适于时用,犹今人之工楷书耳。”如此等等。其中既有文字学意义上的隶书、分书,也有书法学意义上的隶书、分书;既有秦汉时期的隶书、分书,也有魏晋后的真书。时代不同,见解、认识不同,称谓及其含义自然歧异,以致造成了能指与所指的混乱。另外,研究者们还根据文字的发展演变特点,把篆后楷前这一时期的文字分为秦隶和汉隶,并给以不同的命名。秦隶指初始阶段不成熟的隶书,以秦简为代表;汉隶指成熟阶段的隶书,以东汉碑刻为代表。明代陆深在《书辑》中说:“自程邈以降,谓之秦隶,贾鲂《三苍》、蔡邕《石经》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