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的中期报告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动词同时出现,共同作用于同一个宾语或主语的现象。该现象在《尚书》、《周礼》等经典文献中经常出现,具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特点。本期报告主要介绍了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一、基本形式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的基本形式为“动词A兼动词B+宾语”,即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或多个动词,且这些动词作用于同一个宾语。例如《礼记·大学》中的“始于行,成于思”,其中“始于行”和“成于思”均属于兼语句。二、特点1.联动性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即两个或多个动词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承接、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曰:大禹哉!有繇善谟!”中,“有”和“善”是联动的关系。2.语义相近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的动词之间语义相近,即它们表示的活动或意义有关联或接近的特点。例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布于天下,燔于大社”,其中“布”和“燔”具有相近的意义。3.具有修饰语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往往具有修饰语,可以更加明确句子的意义。修饰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例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曰:惟汝黄帝之孙孙,其众可得而纳于兹国者,乃为天下主。”中,“为天下主”是宾语,而“乃”起修饰作用。以上是本期报告的内容,上古汉语中的兼语句具有很强的联动性,是一种相互承接、相互依存的关系。动词之间语义相近,往往具有修饰语。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