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一)生字生字注音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二)生词解释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攫住:抓住。憨直:憨实直爽。三、初读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明确:(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六、作业: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2、景物描写训练。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语文教案篇2教学要求: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2.自主积累词语。3.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内容。要明白小猫、小鸡是怎样写贺年卡的。教学准备:1.小鸡、小猫的头饰。2.准备一些不同样子的精致的贺年卡。3.字词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生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朋友,新年快到了,你怎样向家人、老师和同学祝贺新年?(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1、自由读全文,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读一读。(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字,学生读出字音,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2、教师读字音,学生举卡片,看谁举得又快又准。3、让学生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一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四)写字。1、读要求会写字卡片。2、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老师指导书写。3、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运笔方法。5、学生先描写一个,再写两个。(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执笔和写字姿势。)(五)作业。1、生字各写一行。2、熟读课文。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细读课文教学要求: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猫、小鸡是怎样写贺年卡的。一、复习巩固。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生字。2、阅读课文。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分段读课文,理解内容。①第一段有几句话?什么时候谁给谁写贺年卡?理解“新年”、“城里”、“乡下”。②教师引读:小猫是怎样给小鸡写贺年卡的?找出描写小猫动作的词。③第二段有几句话?小鸡在什么时候收到了小猫的贺年卡?收到贺年卡小鸡是什么样的心情?该怎么读?3、用学习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自然段,交流讨论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鸡小猫的友情。三、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四、总结课文。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森林茁壮成长蓝天飞翔29贺年卡大海迎风破浪太阳智慧献祖国语文教案篇3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展示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