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目标【预习案例】一、心脏骤停的原因二、心脏骤停的类型二、心脏骤停的类型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四、案例评析一、基础生命支持(一)判断并启动EMSS(二)畅通气道(三)人工呼吸(四)循环支持二、进一步生命支持(一)建立人工气道(二)氧疗和人工通气(三)进一步循环复苏1.给药途径(1)静脉给药静脉给药为抢救心搏骤停的首选给药途径,以上腔静脉系统给药为宜。最好的途径为经肘静脉到中心静脉。(2)气管给药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苄胺、阿托品等药物可经气管插管或环甲膜插入气管,迅速通过气管、支气管黏膜吸收进入血循环。(3)心内注射给药心腔内注射给药因有许多缺点,一般不主张采用。其缺点包括用药过程中中断CPR,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等,且注入心腔内的准确性不到50%。若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还可造成顽固性室颤。1.电除颤抢救心搏骤停的患者时,强调4个早期,即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保证CPR成功的关键因素。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在准备电击除颤同时,作好心电临护以确诊室颤。(2)有交流电源(220V,50Hz)时,接上电源线和地线,将电源开关转至“交流”位置.若无交流电源,则用机内镍铬电池(15V),将电源开关转至“直流”位置。近年来以直流电击除颤为常用,因交流电反复电击易造成心肌损伤,对心功能扰乱更大。(3)按下胸外除颤按钮和非同步按钮,准确除颤。(4)按下充电按钮,注意电功率数的增值,当增加至所需数值时,松开按钮,停止充电。(5)电功率的选择。成人首次电击,可选用200J,若失败可重复电击,并可提高电击能量,最大不超过360J。(6)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或包上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将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左乳头的外侧,电极中心在腋中线上,电极板需要全部与皮肤紧贴。(7)操作者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边。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缘,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8)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如除颤未成功,第二次和第三次能量可仍是200J或提高到300J。三、延续生命支持脑组织对缺氧很敏感,在正常体温下,心脏停搏3~4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复苏的成败。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1.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脑血流量的减少心肺复苏时,须用药物提高平均动脉压,以增加脑血流量。2.微血管和微循环的变化脑缺氧可引起脑内微血管管腔狭窄,在复苏恢复循环后,仅有部分脑组织得到氧供应,大部分于10~20分钟后才能得到,直到30~40分钟后,全部脑组织才有动脉血灌注。因而在恢复脑血流灌注前使用兴奋呼吸中枢药物(刺激代谢)或镇静药物(抑制代谢),效果均不佳。3.脑细胞代谢的紊乱脑代谢特性是耗氧量大,循环停止后脑血管中的含氧量于10秒钟内就耗竭。另一点是其能源贮备量很少,可在5~10分钟耗尽。脑组织失去了能量供应,便破坏了正常运转的钠泵。Na+不但不能由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反而由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而K+则由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C1-可以自由进出细胞,它在细胞内与Na+结合成NaCl并使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增加,引起脑细胞水肿。以上病理变化均可引起脑损伤,有的学者将复苏后的脑损伤称为“复苏后综合征”,大致可以分为三期。(1)充血期这是最初很短暂的时期,灌流可以超过正常时期,但分布不均匀。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增加了的血流是否确切灌注了微循环。(2)低灌流期(无再灌流期)经过充血15~30分钟后,开始发生细胞水肿,同时出现血凝块,血小板聚集,最终发生脑血管痉挛,此时脑血流显著淤滞。这一低灌流现象在脑组织各部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一般可持续18~24小时。(3)后期低灌流期以后,经过救治,脑组织可能部分恢复功能,并逐渐完全恢复(这与抢救是否及时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或持续性低灌流,导致长时间或永久性昏迷,甚至脑死亡。(二)脑复苏的措施四、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五、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的特点六、案例评析章末小结思考与训练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