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材料.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5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代文论材料.doc

古代文论材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宋金元1、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饮食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