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二语文教案精编.docx

初二语文教案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二语文教案初二人教版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人教版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初二人教版语文教案1知识能力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重点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教学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囊náng胚胎pēitāi蟾蜍chánchú脊椎jǐzhuī两栖qī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1、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三、探究课文。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定义——发展——突破——应用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举例子作诠释引用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四、课堂讨论: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五、拓展延伸。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六、作业。初二人教版语文教案2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