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方文物2009·2吴国都城初探张敏(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吴国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的皖南东部和苏南西部,即芜铜(芜湖—铜陵)地区和宁镇(南京—镇江)地区,吴王阖闾时扩张至太湖西区,吴王夫差时扩张至太湖东区。吴国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太伯奔吴。然至今在宁镇地区既未发现商末周初的带有明显早周文化特征“移民文化”遗存,亦未发现“殖民文化”遗存。故的“太伯奔吴”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的附会,尚无定论;然吴国是活跃于春秋晚期政治舞台的重要的国家之一,却是不争的史实。吴国的强大始于吴王寿梦。《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吴入州来。……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史记吴太伯·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而都城的出现则是国家的标志之一,都城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林立,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工作,目前已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都城有东周王城和秦都、晋都、赵都、魏都、燕下都、中山都、郑都、韩都、齐都、鲁都、楚都等,而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却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度·吴越考古: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墨子非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吕氏春秋似顺》“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世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吴之兴霸始于吴王阖闾。《春秋》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郢;”《史记吴太伯世家》·:根据以上记载,城的主要功能是“盛民”,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的功能则是根据周代礼制,将城的功能更加细化。隐公元年:《左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凡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阖闾九年,“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而吴兵遂入郢。”吴之会盟中原始于吴王夫差。《春秋》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公会吴于皋阜;”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会晋侯“公及吴子于黄池;”《史记吴太伯世家》·:夫差“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世本作篇》《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引云:造郭以守民,”应代表了吴国都城筑城的基本思想。吴之灭亡也在夫差之时。《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夫差二十·:一.吴国的城与吴国都城的推测见诸《春秋》《左传》《史记》、和的吴城有“鸠兹城”、“固城”、“朱方城”、“濑渚邑”和“邗城”等。三年,“越败吴。……吴王……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越绝书记地传》句践“而灭吴,徙治·:……而归;”姑胥台。”《左传》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春秋》昭公四年:七月,楚子……伐吴,执“秋齐庆封,杀之。遂灭赖。”《左传》“秋七月,楚子以诸:·55·侯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遂以诸侯灭赖。”吴或句吴的音译。吴都数迁,仍称句吴、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其上古音与句吴古音相同或相近的有:句吴,见母;鱼韵。句,吴,故吴,见母;鱼韵。故,吴,故吴与句吴古音同,即句吴;姑孰与句吴古音同,即姑孰,见母;鱼韵。姑,孰,句吴;鸠兹,见母,鸠,古音句、鸠音同,“越王句践剑”作“鸠浅”兹,;之韵,鸠兹与句吴声同韵近;固城,即句吴城。固,见母,鱼韵;句吴二字疾读即为固;章母,鱼韵;句吴二字疾读与朱方,方即邦。朱,朱声近韵同;姑苏,见母;鱼韵;姑,苏,姑苏与句吴古音同,即句吴。以上吴国古城中,鸠兹城、固城、朱方城、吴城、吴大城等,其先秦古音均与句吴相同或相近,因此推测这些读音与句吴相同或相近的古城皆有可能为吴国都城。《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左传》昭公十三年:“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见诸《越绝书》记载的有“吴城”:《越绝书吴地传》“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越,衍字)。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此外《越绝书》中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