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多篇).docx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多篇)【导读】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二、学生分析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2、过程与方法: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五、教具: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教学策略:一、设计思路: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二、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二、引入新课: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教学流程:三、新课教学设计(一)演示实验: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2我说课的题目是《阿基米德原理》,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对这节课的设计。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选择的教法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三、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四、教学设计1、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