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现人生的价值河北阜平中学张治中重点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郭明义的奉献行为,有人说他是“活雷锋”,也有人说他是“郭大傻”。(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别人追求物质金钱时,郭明义把个人为社会奉献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3)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郭明义的行为启示我们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郭明义的行为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011·广东文综)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从材料中关于“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与现实生活中的解读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②说法不准确。社会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③说法错误。④本身正确也与题意相符。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重点二: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2)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3)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2011·重庆文综)2010中国年度公益人物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D.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D[个人素质会对人生价值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是正比关系,A项观点片面;人生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B项错误;拥有高尚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但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C项不正确。“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因此选D。解答本题需要将材料与选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采用排除法。]2010年3月2日,5名大学生掏粪工和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签订聘用合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民甲说,凭个人本事挣钱,没什么丢人的!市民乙说,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们上学,却找了那么一份工作,太丢人了!当事人张婷说,有人觉得这工作低人一等,但是在我看来,工作不分三六九等嘛!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评析市民甲、乙、张婷三人的观点。(1)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市民甲、乙、张婷三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大学生掏粪工作的认识也不同。(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市民甲和张婷的观点是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而市民乙则更多地站在个人及家庭角度看问题,是不可取的。(3)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市民甲和张婷的观点认识是正确的。而市民乙的认识是不正确的。郭明义,一个鞍钢普通职工的名字,在2010年逐渐传遍全国。他平凡朴实的言行在震撼着人们心灵的同时,也悄悄改变着周围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材料一郭明义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5年的工作。20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共计12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学生。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生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材料二从2010年10月份开始,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回举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在哪里,听众都用掌声和热泪表达自己的感动,许多人受他精神的影响,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不少地方相继成立。(1)材料一对我们青年学生创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