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周树人就是鲁迅,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早年在南京水师学堂改的,之前叫什么没兴趣知道了),名字改得好,却未必会做人,在汪伪政府担任六年伪职,其实就汉奸。周作人其妻是日本女人,应该叫“羽太信子”吧。周作人在老婆面前还是很会做人的把日本老婆的很多亲戚接到北京(当时应该是北平),当然这还不算什么到后来更加会做人,直接给日本人傀儡汪伪政府做事,可能周作人改为周作狗更加妥当。1923年周树人和周作人绝交,亲兄弟的绝交。原因就是周作人的那个老婆,为了日本女人可以认不亲兄弟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就周作人吧。当年在绍兴老家当中学老师的周作人经过亲哥哥的介绍到了北大当教授,周树人(鲁迅)如果没点真本事是不可能办成的。时代总是不停的变,于是现在就有很多批“鲁迅”的。“鲁迅”的文章的确不是每篇都是佳作,以前看多“李傲有话说”李傲也在“鲁迅”的文章中取了一些不足处劲情的“批”。两位的同点是:一、文法都受了日本小说的影响,兄弟曾共同翻译过《域外小说史》二、绍兴水乡的风光情调蕴含于文字之间。尤其是童年的经历。不同点:一、鲁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局的关怀,反映在其文章上便是犀利尖锐。周作人的文章则较为温和。二、鲁迅行文为旁敲侧击,不经意间,就揭露庸众和帮闲的丑恶。周作人的行文充满着文人味,有时是引用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献。三、鲁迅描写生活是柴米油盐,周作人描写生活是小资情调。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战士,鲁迅和周作人有着基本相同的历史起点、思想主题和文化贡献,但随着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他们在政治道路、文化思想、人生道路、文学观念及整个世界观方面的分歧愈来愈明显。最后,鲁迅成为众所景仰的民族英雄,开辟了现代文化建设的方向,周作人却一度沦为民族的罪人,时代的落伍者。如何客观而科学地评价鲁迅、周作人的历史功绩和探讨其不同选择对于当今文化建设及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是近年现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界一个难度较大的热门课题。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水平较以前有一定提高。对鲁迅、周作人文化思想的比较,从东西文化的融汇、撞击和新旧势力的内在交锋中把握和理解其思想流向、不同选择和结局,是这次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会者一致肯定周氏兄弟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及研究价值。有的同志认为,从鲁迅、周作人建构各自文化思想的参照系和思想资料来看,他们代表了本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并相互抗衡的文化观:全面反传统的五四精神和强调继承发扬传统儒学,并以此为主体吸收、改造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以谋求中国社会、文化出路的新儒学。不少人把周作人的悲剧视为其文化选择的悲剧。有的同志比较了折射在周氏兄弟不同人生道路选择中的历史观,认为其中存在着历史进化论和历史循环论的对立。周作人把历史发展看作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它既不需要外部干预,也毋需内部的斗争,因而无所谓是非,新旧、善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只有顺应自然、冷静观照、无信仰,不参与、绝义务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选择。正是相对主义的历史观使周作人由战士变为隐士。有的同志则指出,尽管鲁迅、周作人在摄取西方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点,但几乎在一开始,二者就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态。鲁迅侧重于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作人则多着眼于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趣味。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中庸之道,是驱使他由反传统走向回归传统的重要内因。有的同志不同意把鲁迅、周作人活动的背景看作东西文化的交汇融合,认为应该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文化体系的交互取代更迭。只有把鲁迅、周作人的种种选择置于这个过程,其功过是非才能更鲜明地凸现出来。鲁迅能始终贴近生活和时代,周作人则在社会主义文化取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转折关头落后于时代,并最终成为民族的罪人。关于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观的讨论。与会代表充分注意到他们的文学观与其文化观,哲学、政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同志高度评价了周氏兄弟对新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现代观念。有的同志则通过对“人的文学”和“为人生的文学”两个口号的细致比较,指出尽管它们字面上差不多,但实质却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之别。有的同志从“人道主义个性论者”的精神特征切入,探论了周作人的哲学与诗学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自我”、“个性”、“趣味”等人本主义自由原则,始终居于其哲学和诗学思维的中心,其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都可从这方面去理解把握。有的同志则指出,反映在作品中的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既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基督教式的近代现世主义精神和执着现实、迷醉人生、向外扩张、表现自我的西方审美意识,又有以东方佛道为基础,充满出世精神,超越现实,忘却物我,以虚幻无为的方式把握世界万物的东方传统审美意识,二者的并存、综合、同化作用,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