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docx
上传人:努力****晓骞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docx

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在科学还没有发展之前,很多气象知识的经验总结都是源自农民对气候农作的观察得来的。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供大家参阅!农业气象基本知识1、积温:就是特定时段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2、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就是特定时段内,高于某个生物学下限温度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种子上说的活动积温的下限是10℃。3、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为生育日数。4、品种所需积温:品种从出苗到成熟期间大于或等于10℃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为品种所需积温。5、温度生长期:指作物能生长的时期,嫩江县的温度生长期开始期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表示;结束期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表示;初、终日的间隔日数为温度生长期的长度。6、农业界限温度:指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又能指示农业活动的温度。通常以平均气温稳定通0℃、5℃、10℃、15℃和20℃作为农业界限温度。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标志冰雪融化,土壤开始解冻,温度稳定通过10℃的持续天数为适宜农耕期;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终日标志着土壤冻结,大田的农时活动基本结束,≥0℃的初始日期正是嫩江县小麦适宜播种期。7、积温带:黑龙江省处于祖国最北部,农业上选用品种最主要的因素是当地的年活动积温的高低。因此,我省农业部门按照各地活动积温高低,每差200℃划一个积温带的标准,把我省划分为六个积温带。8、黑龙江省各积温带年活动积温:最南部的第一积温带2700℃以上;第二积温带2500-2700℃;第三积温带2300-2500℃;第四积温带2100-2300℃;第五积温带1900-2100℃;最北部的第六积温带为1900℃以下。利用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措施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2.建立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准确的灾害预测预报是对灾害进行准时预警、采取可行的灾害防御对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专业专项灾害预测预警工作。除进一步提升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一方面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本地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冻、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另外,还须要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气象项目,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相比现在已刚开始开展的农业干旱预报、霜冻预报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升预报技术水平。基层县局要依靠上级气象单位,根据须要选择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遵照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轻重缓急程度的不一样,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农业气象专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的指导预报产品,联合指标判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监测评估本领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的基础。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创建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概率研究。基层县局首先是要与农业、水利、民政等单位配合和协调,创建实况灾情的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使灾情、农情、气象等资料可以经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以便开展可行的灾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综合评估,开展定位观测、实地调查,将灾害防御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4.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创建以政府主导、单位参与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在不一样层次上制订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变更各种可行资源,形成单位间的可行的联动机制、高效的协同本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可行、最集约化的方式组织起对灾害的防御工作,从而将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机制,做到“视频到乡,音频到村”。首先是创建农村灾害信息预警系统、灾害信息预警终端、在人口密集区安置大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等预警设备。其次是遵照政府-各有关单位-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