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_兰亭集序_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王羲之_兰亭集序_赏析.doc

王羲之_兰亭集序_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教育2008.10古典重读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徐瑾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074古典重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仅此而已,笔墨极俭省。与之相反,在有限的三段文字中,对“人的活动”的描写却贯穿始终。从第一段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到第二段的“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再到第三段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见作者是以赏心乐事(即兰亭宴集)为文章前三段的主体,“良辰美景”则是必要的衬托与装饰。作者所关注的是人事而非自然,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外物。而这正是魏晋精神的体现。“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在外察与内省,观赏与思辨的两两相对间,后者的色彩往往更浓烈,更深透。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中表现为不慕外在环境、条件、形状、姿态的铺张描述,而尚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关注和表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恰是这种笔法的具体诠释。前三段对人的活动的描摹,突出一个“乐”字。有人际和谐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畅所欲言、倾诉衷肠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有释放感官,思接千里,”神游万物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一切。的“乐”又恰与时光的华年、山水的芳容融为一体,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际遇怎不叫人发出“信可乐也”的由衷感喟呢?这实在是生之快乐呀!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天佐其时、地利其便、人事和谐的生之乐,就会有时不我待、物是人非、人事代谢的死之痛,更何况是身处动荡多变的政局之中、权力斗争的杀伐之间,时常与死亡、无常谋面的魏晋时人呢?他们往往更容易将生与死、乐与哀敏感地联系起来。王羲之便是如此。文章的后两段即抒写了他由乐而哀而痛的情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由眼前的“乐”想到了快乐易逝、人生苦短以及死亡的必然。正如其所述,人生存于世间,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都容易沉醉其中,在浑然忘我之时却不知时光之舟已载着自己一步步地走向衰老、甚至死亡。那曾经的快乐只留给人一点点感慨罢了。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全凭冥冥之,中的造化所掌控、非人力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