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十一.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民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十一.docx

人民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十一.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4·杭州一模)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林则徐对联的意思是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2.(2014·潍坊期末)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的器物。(即是材料中标注的“专注造船、制器、练兵”),是作者观念中的“末业”,作者观点中的本业是指“政教”,是西洋的政教,不是中国的纲常伦理,所以排除A、C两项。B项的说法不正确,作者在批评洋务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不仅要学西方技术又要学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所以排除B项。3.(2014·潍坊一模)“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A.兴办洋务B.实业救国C.实行“商战”D.学习西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依据材料“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可知C项符合题意。4.(2014·南京、盐城一模)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维新思想。材料是1907年的杂志上的一篇主张要兴女学的文章,不能据此就推断A、B、D三项是正确的,而且这三项也不符合史实,所以应该排除,故选C项。5.(2014·荆州质检)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信息可以判断出A项正确。6.(2014·赣州期末)“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这说明()A.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B.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C.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D.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答案】D【解析】题干中“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这一系列信息传达的是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而B项“民主主义”并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选D项。7.(2014·济南一中)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A.民主政治的追求B.向西方学习的实践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D.个人命运的选择【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各个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各个阶层的力量和特点不一样,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因此C项正确。A项不全面,张謇选择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