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为中心商鞅变法的内容整合三、商鞅变法的特点四、商鞅变法的评价自主探究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战国各国的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开战国变法的先河楚国吴起变法变法前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对内)-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本弱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旧制度瓦解和新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A.是导致古代中国商品经济长期落后的原因B.在封建时代对中国社会发展始终起促进作用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以保证政府赋税收入D.是对商周时期政府传统经济政策的继承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商鞅变法,法令均向秦国全体民众公开宣布,民众对法律条文非常熟悉,不敢有任何违犯。秦惠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店投宿,店主称按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严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投宿的要求。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毙”。(1)商鞅作法自毙反映了商鞅变法具有怎样的局限性?用铁腕推行变法,缺乏对民众的教化。(2)商鞅作法自毙的结局说明了什么?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3)“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为什么这么说?评价一场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或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力强,达到了变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