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氧枪的作用及原理一、喷头的原理二、喷头的类型三孔拉瓦尔结构:单三式喷嘴结构:三喉式结构:单三式喷嘴是整个喷嘴只有一个收缩段和一个喉口,然后分成三个小直孔,这种喷嘴目前使用的较少:三喉式喷嘴的三个孔分别为三个拉瓦尔型喷孔,这种喷嘴目前使用的比较多,三孔拉瓦尔型喷嘴具有操作平稳,化渣快、供氧强度大、喷溅少、金属收得率高、热效稳定等优点,但是比单孔喷嘴加工较难,喷嘴中心部位冷却强度较差,若操作不当易粘枪。三、氧枪在转炉中的作用气体,主要是熔池内排出的CO和空气所组成。但是在吹氧几分钟后就开始形成炉渣,从熔池内排出的CO气体速度也很快增大,开始产生泡沫渣,不久就把喷枪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真实的转炉上直接测定射流特性,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实验方法来推测炉内的情况。同时,喷吹入炉膛的氧射流与炉内介质存在着温度差、浓度差和密度差,还存在着反向流动的介质和化学反应。因此,炉膛内的氧气射流与在静止条件下研究的自由射流存在很大的差异。转炉炉膛内的氧气射流,其初始温度比周围介质的温度低得多,当射流与从周围抽吸的高温介质混合时,射流被加热。同时,进入射流的CO和金属滴要在射流中燃烧放热,并使射流的黑度增大而接受周围介质的辐射热。氧气射流因被加热膨胀,使射程和扩张角增大。同时,氧气的纯度降低。在热模拟实验中,将氧气射入1400℃的CO室中,在距喷孔10-20个孔径处,射流温度达1300-1800℃;在距喷孔30-40个孔径处则达2100-2300℃。显然,这样的高温是危及炉衬的。应该指出,在氧气射流与熔池相遇处,按非弹性体的碰撞进行研究,射流的动能主要消耗于非弹性碰撞的能量损失(约占70-80%)和克服浮力的能量损失(约占4-10%);用于搅动熔池的能量仅占20%。因此只靠氧射流约20%的能量搅动熔池,搅拌强度显然是不足的。因此,顶吹氧气转炉熔池搅动的能量,主要是由吹炼过程中脱碳反应产生的CO气体从熔池排出的上浮力提供的(忽略金属液各部分因成分和温度不同所引起的密度不同产生的对流)。四、氧枪高度的调节喷枪高度范围的经验公式为:H=(24-44)d喉H—喷嘴距熔池面的高度mm,;d喉—喷嘴喉口直径mm。通常,枪位根据如下的因素确定:吹炼的不同时期。由于吹炼各时期的炉渣成分、金属成分和熔池温度明显不同,它们的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因此枪位也应相应有所不同。吹炼前期的特点是硅迅速氧化,渣中(SiO2)的浓度大和熔池温度不高。此时要求快速熔化加入的石灰,尽快形成碱度不小于1.4-1.7的活跃的炉渣,以免酸性渣严重侵蚀炉衬和尽量增加前期的去磷和去硫率。所以,在温度正常时,除适当加入萤石或氧化铁皮等助熔剂外,一般应采用较高的枪位,使渣中的(FeO)稳定在20-30%的水平。如果枪位过低,渣中(FeO)含量低,则会在石灰块表面形成高熔点(2130℃)的2Ca·SiO2,阻碍石灰的溶解;还因熔池未能被炉渣良好覆盖,产生金属喷溅。当然,前期枪位也不应过高,以免产生严重喷溅。最佳枪位应当是炉渣刚到炉口而又不喷出。吹炼中期的特点是强烈脱碳。这时,不仅吹入的氧全部消耗于碳的氧化,而且渣中的氧化铁也被消耗于脱碳。渣中(FeO)降低将使渣的熔点升高。渣中(FeO)降低过多,则会使炉渣显著变黏,影响磷、硫的继续去除,甚至发生回磷。这种炉渣变黏的现象称为炉渣“返干”。为防止中期炉渣“返干”而又不产生喷溅,枪位应控制在使渣中(FeO)含量保持在14-20%的范围内。吹炼后期因脱碳减慢,产生喷溅的威胁较小,这时的基本任务是要进一步调整好炉渣的氧化性和流动性,继续去除磷和硫,准确控制终点。为此,在过程化渣不太好或中期炉渣“返干”较严重时,后期应首先适当提枪化渣,而在接近终点时,再适当降枪,以加强熔池搅拌,均匀熔池温度和成分,降低镇静钢和低碳钢的终渣(FeO)含量,提高金属和合金收得率并减轻对炉衬的侵蚀。五、恒压变枪操作的几种模式:高-低-高的五段式操作:五段式操作的前期与六段式操作基本一致,熔渣返干时可加入适量助熔剂调整熔渣流动性,以缩短吹炼时间。高-低-高-低的四段式操作:在铁水温度较高或渣料集中在吹炼前期加入时可采用这种枪位操作。开吹时采用高枪位化渣,使渣中含(FeO)24-30%,促进石灰熔化,尽快形成具有一定碱度的炉渣,增大前期脱磷和脱硫效率,同时也避免酸性渣对炉衬的侵蚀。在炉渣化好后降枪脱碳,为避免在碳氧化剧烈反应期出现返干现象,适时提高枪位,使渣中(FeO)保持在10-14%,以利磷、硫继续去除。在接近终点时再降枪加强熔池搅拌,继续脱碳和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降低终渣(FeO)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