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污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三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1、生活污水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过的水,主要包括从住宅、机关、学校以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工厂内人们日常生活所排出的水。2、工业废水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过的水,来自车间、矿场等地。根据污染程度不同,又分为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1)生产废水:指生产过程中水质只受到轻微污染或只是水温升高,不经处理可直接排放的工业废水,如一些机器的冷却水等等。园林中只有浇盆花的过滤水和服务设施中中央空调的冷却水等。(2)生产污水:指生产过程中,受到严重污染的水,需经处理后方可再利用排放。这类污水在园林中很少,因为在公园及风景区不允许工业生产存在。降水指在地面上径流的雨水和冰雪融化水,降水的特点是集中,径流量大。降水一般较清洁,但初期的雨水,由于含淋洗大气及冲洗建筑物、地面等挟带的各种污染物,通常比较脏,含有较多污染物。(二)排水工程系统的组成在园林中,一般污水管道系统只包括上述两项,在风景区须设置以下部分:(3)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污水一般以重力流排除,但受到地形等条件的限制需把低处的污水向上提升,需设泵站,并相应地设压力管道。(4)污水处理与利用建筑物: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和风景区的污水处理设施。(5)出水口: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自然水面的出口。2、雨水排水系统图1普通外排水系统(三)排水工程系统的体制污水干管②截流式合流制:在直排式合流制的基础上,临近水体建造一条截流干管,同时在干管上设溢流井和污水处理厂。晴天和初雨时,所有污水都送至污水处理厂;当雨量增大,混合污水水量超过一定数量后,其超出部分过溢流井并排入水体。1-合流干管2-截流主干管3-溢流井4-污水厂5-出水口6-溢流出水口2、分流制排水系统1-污水干管2-污水主干管3-污水厂4-出水口5-雨水干管②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而没有完整的雨水排水系统。污水通过污水系统流至污水厂,经过处理利用后排入水体。雨水通过地面、道路边沟和明渠泄入天然水体。这种体制必须具备有利的地形和健全的明渠水系的地方。在有水体的公园、风景区大多采用这种方法。(1)完全分流制(2)不完全分流制一、园林排水特点二、园林排水方式利用各种明沟,将地表水有组织地排放,明沟的坡度根据材料而定,不小于4‰。各种明沟(渠)做法示例主要用于排除园林生活污水、低洼地雨水或公园中没有自然水体时的雨水。三、防止地表径流冲刷的措施1、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要过陡,不至于造成过大的地表径流速度。如果坡度大而不可避免,需设加固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2、同一坡度(即使坡度不大)的坡面不宜延续过长,应有起伏变化,坡度陡缓不一,以免地表经流一冲到底,造成大流速的径流。3、利用顺等高线的盘谷山道、谷线等组织拦截,分散排水。4、利用植被(特别是地被和草皮植物)护坡,减少和防止地表的冲刷。1、消能石(谷方):为防止地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在汇水线上布置的一些用来减缓水流冲力,以保护地表的山石。注意:谷方山石应具有一定体量,且应深埋浅露,且布置得当可形成一定的山谷景观。谷方3、护土筋园林中利用地面或明渠排水,在排入园内水体时,为了保护岸坡结合造景,出水口应做适当处理,常见的如“水簸箕”(敞口排水槽)。出水口的排水处理(a)水簸箕;(b)消力阶;(c)礓石察;(d)消力块;(e)山石出水口/园林中要求没有裸露地面,一是为了减少扬尘,另外就是减少地表冲刷,同时植物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分,植物防地表冲刷主要是草皮和地被植物。利用路面或路两侧明沟将雨水引至濒水地段或排放点,设雨水口埋管将水排出。四、管渠排水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2、结合道路规划布局:雨水管道一般宜沿道路设置。3、结合竖向设计:进行公园竖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的要求,以便能合理利用地形。4、雨水管渠形式的选择:自然或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中,宜多采取自然明沟形式,在城市广场、小游园以及没有自然水体的公园中可以采取盖板明沟和雨水暗管形式排水。5、雨水口布置应使雨水不致漫出道路而影响游人行走,在汇水点,低洼处要设雨水口,注意不要设在对游人不便的地方。道路雨水口的间距,取决于道路坡度,汇水面积及路面材料,一般25-60m。用雨水口将雨水排入园中水体(二)一般规定边沟与排水管的连接明渠—人工渠道、天然河道,甚至水流未充满全断面的管道,统称为明渠。水深(h)—过水断面上渠底最低点到水面的距离。底宽(b)—梯形断面的渠底宽度。边坡系数m—边坡倾角的余切。4、过水面积A—按梯形面积计算,5、湿周x—6、水力半径R—各种管道在自流条件下的最小容许流速不得小于0.75m/s。各种明渠不得小于0.4m/s(个别地方可酌减)4、最小管径及沟槽尺寸5、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流速(三)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