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77 大小:3.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物种群学习PPT教案.pptx

生物种群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的组织层次所谓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种群这一术语来源于人口统计学,其英文population来自拉丁词语根populus,原词义是“人”或“人民”,因此被译为“人口”。台湾、香港或海外的华人也有的将其翻译为“族群”或“繁群”。目前,我国的生物学者已一致将它翻译为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生态在农业上的应用一、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1.均匀型分布(uniformdistribution)也叫规则分布(regulardispersal),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当有机体能够占据的空间比其所需要的大时,则在其分布上所受到的阻碍较小,这样使种群中的个体呈均匀分布。在小范围内的均匀分布主要是因为种群内的个体间的竞争。2.随机型分布(randomdistribution)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影响(即相互独立);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等的。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的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型分布(aggregateddistribution)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在自然界中,这种分布是最常见的。成群分布又常有成群随机分布和成群均匀分布两种现象。4.内分布鉴定方法(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表示。出生率分为最大出生率(maximumnatality)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或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natality)。最大出生率也叫绝对或生理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对于特定种群,它是一个常数。实际出生率表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其大小随种群数量、年龄结构以及环境而改变。死亡率是描述的是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衰减的数量。同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minimum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指个体死亡于由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实际死亡率受环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增长率:是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百分数。(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因素有:环境条件、种群年龄、性别结构等。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结构的个体所组成。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1)增长型种群(expandingpopulation)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而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这类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比(sexratio),也称性比结构(sexualstructure),通常分为雌、雄和两性3种类型。迁入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是描述种群之间进行交流的生态过程。迁入和迁出的数量影响种群数量变化。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内禀增长率(rm):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增值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有人把内禀增长率叫做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环境容纳量(K):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在现实中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时期内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的承载都有一定的限制。据计算,我国人口的容纳量在7~10亿。对于草原有一个合适的载畜力,放牧量过大会造成草原退化。农场中农作物种植必须合理密植,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上。地球面临挑战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其实质也是一个由有限资源构成的有限的环境。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以及资源消费不合理的人为拉动,不断挑战全球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不断积累、森林砍伐、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资源的衰退、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等,又在不断地压缩全球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量。这两种矛盾尖锐而剧烈。以我国为例,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家园,减去严重水土流失的国土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38.2%),再减去彻底荒漠化国土(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和不能维持人类生存的国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