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34节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34节学习PPT教案.pptx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34节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4章种群和群落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4节群落的演替基础梳理(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和_________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_________。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现象;(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分布。探究思考: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群落吗?为什么?归纳整合1.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特点: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丰富度增加,反之则减少;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下图所示)。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的,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跟踪训练解析: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云杉与桦树竞争,桦树不如云杉耐阴,云杉为优势种。答案:D2.(2008年全国卷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考查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图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浮游动物,其数量急剧减少,此时,鱼由于缺乏食物,其数量也随之而大量减少。所以如果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那么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故排除B、D,A、C只要比较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乙和丙具有捕食关系,但又竞争生活空间,故C正确。答案:C探究思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归纳整合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