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一)说教法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二)说学法(二)教学过程:第二步: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创设情境:将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金属块投入水中,前三者漂浮,后两者下沉。问题一: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用手向上托力的方法来说明。可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称出石块重力。再用手轻轻向上托起石块发现示数减小,分析石块的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示数减小是因为手对石块施加了向上的托力。然后,用将石块浸入水中,示数也减小。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用类比实验的方法来突破思维障碍。同时,运用二力平衡得到向上托力大小等于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为下面讲浮力的测量埋下伏笔。总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通过上述浮力概念的建立,同学们知道浮力方向向上,但到底是怎样向上,能不能理解“竖直向上”的含义。(采用氢气球来演示)演示用细线系氢气球用手拨动气球,看到气球又回到竖直向上的方向,说明浮力的方向不仅向上,而且是“竖直向上”。然后演示一个六面(但上下两面;力的大小不同)的正方体物块在水中的受到压强而产生的压力差,这样巧妙地从理论上分析了浮力的方向又通过复习液体压强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问题:知道浮力的概念及方向,那浮力的大小又将怎样测量出来呢?通过刚才的类比实验,启发学生探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学生讨论:对石块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G-F,也总结出浮力测量的方法。用弹簧秤分别测出石块浸没水中的浮力,体验测量浮力的大小的方法。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同中求异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为下一步探究阿基米德做好铺垫。第一步:探究F浮与G排的关系。演示将金属块浸入装满水的杯中,看到水溢出。师:F浮与G排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重之间的关系。老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去体验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实验结束后,老师询问实验的结论,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又可以演示一个用很轻的保鲜膜袋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再把保鲜膜浸没在水中,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读数为零。可作为辅助实验,加深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重。实验与思考①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活动:让学生将空易拉罐放入水中,易拉罐浮在水面上,指着易拉罐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浸入水底呢?通过用手直接将易拉罐按入水中感受越往下按,易拉罐向上顶的力越大,说明浮力变大,同时观察水面高度上升,是因为易拉罐把水“挤开”了。学生提出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易拉罐浸没的体积或深度有关.(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在快乐的体验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来探究:A:将弹簧秤所挂的铝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浮力与深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将弹簧秤所挂的铝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铝块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浮力与深度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结合上述两个过程存在水面高度的差异,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浮力与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扫除学生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的一个思维障碍)②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创设情境:设计小实验,不断向装有水的杯子中加盐,水中的鸡蛋会浮起来。分析鸡蛋重力不变,但它上浮是因为浮力变大,从而得出与液体密度有关。也有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密度有关?此时,可通过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当它们都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发现,两物体受的浮力是相等的。这样,又扫除学生的认为浮力与物体密度有关的一个思维障碍。小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2)液体的密度。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应用起来不够直观,可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再结合运用力学知识进行推导得出:F浮=G排=ρ液gV排学生对公式中字母的物理含义容易混淆,在反复强调之后配以有针对性的适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利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