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申报项目代码:14海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申报项目类别:民间信仰申报项目名称:天后祀奉(妈祖祭典)申报市、县、自治县(区)海口市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印制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一、项目简介天后祀奉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至今已700多年。其活动形式极具民间信仰的代表性。妈祖尊为海上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各地都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而天后祀奉作为妈祖信俗的其中派系,也有着自己的演进过程和特征。天后祀奉集中展现了海口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和妈祖文化。海口作为内陆迁民来岛的主要生活区,各种原始宗教以及本土道教都在海口繁衍发展,而后形成以道教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海南宗教文化。天后祀奉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俗传统更迭交错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每逢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天妃宫)都要举行祭典活动,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从元代延续下来的天后祀奉活动,体现了海口民众对妈祖精神的景仰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基本信息项目名称天后祀奉(妈祖祭典)属地海口市保护单位海口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法人罗家善通讯地址海口市义龙路35号民主大院三幢二楼邮编570102电话(0898)36363629传真(0898)66759724电子信箱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海口市是海南省会城市,位于北纬13°57’-20°05’和东经110°10’-110°23’之间。因地处海南最大河流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71万人。下辖区美兰、龙华、琼山、秀英4个行政区与海口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桂林洋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口市濒临琼州海峡,地势平坦,有进入海南岛的重要港口——海口港,有海南最大的国际机场——美兰机场。火车通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贯通东、西、南、北,为全岛交通的重要枢纽。海口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C,年平均降水量1639毫米,阳光、雨量充足,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先后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三、项目说明分布区域天后祀奉分布于海口市区及周边的沿海渔村。海口白沙门天后宫(后重建于中山路)是天后祀奉活动的发源地,随后流布西门外、新埠以及西秀镇新海村等地。海口(包括辖区的沿海渔村)现有天后宫(天妃宫)28座。其活动形式均以祭祀天后为核心内容,活动区域遍及周边沿海渔村。历史渊源因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所以海口民间就通称妈祖为天后圣母、天妃圣娘、天妃娘娘。天后祀奉源于民间对妈祖的崇奉和颂扬。妈祖文化根植中华大地已有千年根基,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妈祖已经走出单纯的民间信仰殿堂而形成一种影响广泛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其涉及到政治、经济、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作为妈祖信俗的派生体系——天后祀奉,从700多年前的元代沿袭至今,在海口流布最广,且甚有民间信仰代表性。综合历代有关海南史书和方志发现,元代海南岛已建有妈祖庙5座,至明清两代,妈祖庙已遍及琼州府13个州县。嘉靖《琼州府志》有载:“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从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记载中发现,参与修建妈祖庙的人员中不乏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商人,他们大多为当地的县令、知县和外来经商者。由此可见,当时海南信奉妈祖之风已极盛行。历史渊源海南是内陆迁民的主要聚居地,岛上移民或渡海而来,或以海为生。许多先民都是宋、元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当时唯一的通道就是大海。先民背井离乡,跨越重洋,他们把妈祖视为祈求一路顺风的海上保护神。平安着陆、安居置业后,他们怀着感恩之情,建庙祀奉,虔诚膜拜。对于外来移民,他们相信,是妈祖的保佑才能安全抵达海南。岛上居民与海洋的深深情结,注定了妈祖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进而形成了较广泛的民间崇拜,加之海南作为海上航运要地,其本身拥有珍贵热带作物货源和海产品,吸引了大量商贾。随着海运经济的发展,历来信仰妈祖的闽粤商家便在海南各地兴建妈祖庙达2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