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厚“李”相伴,有“背”无患—认识论01认识的基础赞(34)赞(34)赞(一、认识的基础(单选、多选、分析)【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中介】是指连结在主客体之间,使实践活动得以运行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质上是限定和超越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手段的实施,实践结果的出现和检验。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在受实践决定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识对实践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突出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单选、多选、分析)【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先验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客观唯心主义都主张先验论)反映论和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的认识路线的对立。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3.能动的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并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三、认识的过程(单选、多选、分析)【认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直接性、具体性是其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间接性、抽象性是其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联系: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经验主义(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教条主义(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②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飞跃的必要性:感性认识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即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个别片面的和外部联系,这与认识的任务所要求的把握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形成了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飞跃的条件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将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飞跃的条件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方法和路径。【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其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一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二是指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动力、诱导、激发。反复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二者统一的具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