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传说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而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传说二“时有丹鹤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拾遗记》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原始农耕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行耜耕技术;经过耜耕的土地,土质结构疏松、肥沃,可以增强耕作效果,提高产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榖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灰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这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和陶羊。这头陶猪,猪头肥大,腹部下垂,四肢短小,呈现出奔跑的样子。猪的前身和后躯的比例大约为1:1,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画面上的陶羊,昂首匍匐,一付饱食后悠然小憩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在半坡和河姆渡等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狗、鸡、猪、羊的遗骨,有的地方还发现了圈栏,加之陶猪、陶羊的出土,充分地说明这时侯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畜牧业。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缽这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缽,是河姆渡人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具。这件陶器比较原始,但是上面刻的猪的形态逼真,它是中国最早用猪的形象作为装饰的陶器。更难得的是,此猪形象介于野猪和今日家猪之间,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是根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复原而成的。河姆渡水井遗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迹,说明河姆渡的远古居民已经知道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对水的饮用要比以前方便多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娱乐他们有木做的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这是1955年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盆内绘有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和鱼纹,人面为圆形,头顶为三角形发髻。人面鱼纹采用大胆、夸张的构图手法,图案简洁明快,十分漂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绘有这类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陶盆这是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色鱼纹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白陶器是半坡人从河水中取水用的尖底瓶。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该瓶高41厘米,上口径5.8厘米,其特点是:小口、短颈、粗腹、尖底,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空陶瓶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在生产力还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半坡人能够创造出如此科学的生活用具,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和骨锥半坡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纺织业。他们用纺轮把麻纤维捻成线,织成麻布,然后再用骨锥等工具把兽皮和麻布缝合起来,穿上了比较象样的衣服。很显然,半坡氏族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这是根据半坡村落遗址内的房基、残存的土墙和深入到地下的柱洞,推测、复原的房屋形象。半坡人的房屋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座房屋有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一般都是半地穴式的,并以坑壁作墙基,房屋比较耐用,并能抵御一定的风雨。这些遗迹的发现反映了半坡人定居生活的情景。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在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它生动地说明,我国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因地制宜,在黄河流域开始种植粟,而且还在村落的附近种植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这是半坡人使用的渔猎工具。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打猎和捕鱼仍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坡房屋复原图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大汶口文化彩陶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器这是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白陶罐。白陶器物是大汶口文化制陶业的又一新品种;它是选用一种比较纯净的粘土,烧制而成的。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矛、石矛及复原图随着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也频繁发生,武器也有所改进。这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