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产奶牛产后酮血症的诊疗和预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高产奶牛产后酮血症的诊疗和预防.doc

浅谈高产奶牛产后酮血症的诊疗和预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高产奶牛产后酮血症的诊疗和预防随着奶牛良种改良,高产奶牛群越来越多,但伴随而来的新陈代谢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产后酮血症在高产牛群中发病率临床型占5-20﹪,亚临床型高达10-30﹪,提醒广大奶牛养殖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和控制。1.临床症状1.1消化型病初常偏食或厌食,喜食粗料,少吃或不吃精料,拒食青贮饲料,随着病情发展,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肝浊音界扩大,叩诊有痛感,食欲废绝,很快消瘦,产奶量、尿量明显减少,乳汁、尿液容易形成泡沫,粪便量少而干燥,乳汁、尿液、粪便、汗和呼出的气体均有酮味(烂苹果味)。1.2神经型除了表现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外,常突然发病,表现敏感性增高,两眼圆睁,闪闪有光,肌肉痉挛,眼球震颤,大量流涎,磨牙空嚼,时时转动舌头,乱舐皮肤,吼叫等。1.3瘫痪型先兴奋后抑制,步态不稳,四肢无力,后肢轻瘫,头颈常弯曲抵于胸廓,反射迟钝,继而后驱麻痹、昏迷。1.4亚临床型该型无明显症状,但呼出的气体常有酮味,临床中较多见。2.病因分析2.1日粮中营养不平衡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足,随着奶牛产奶量增加,糖元及其他营养大量消耗,迫使机体动用体蛋白和体脂肪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大量酮体。2.2日粮供应不足饲料供应不足、品质低劣、饲料单纯,在日粮处于低蛋白、低能量的水平下,母畜不能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消耗性、饥饿性酮病。2.3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2.4饲喂含有乙酸、丁酸的青贮饲料过量过量饲喂含有大量乙酸、丁酸的青贮饲料,经吸收后在β-羟丁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可转成为丙酮,引起发病。2.5脂肪肝引起酮体代谢障碍脂肪肝是酮病的前兆,肥胖奶牛,内分泌发生障碍,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表现迅速降低,血中胰岛素含量也降低,血糖随之下降,造成脂肪分解代谢增强而发生酮血病。2.6继发性酮病乳房炎、前胃弛缓、代谢性酸中毒、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引起母牛食欲减退或废绝,机体摄取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发生酮病。3.诊断根据喜吃粗料不食精料,食欲减退、神经症状以及乳汁、尿液、粪便、汗和呼出的气体有酮味即可做出诊断,确诊需检查乳、尿、血液中酮体,方法是取0.5g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1g、无水碳酸钠20g、干燥硫酸铵20g混合研末即成)放于凹玻片上,加待检血浆或尿、奶少许,3分钟后变红色者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在无条件检查乳、尿、血液中酮体情况下,临床上应与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皱胃变位、产后瘫痪做鉴别诊断。3.1创伤性网胃炎该病产前、产后均可发生,且厌食和泌乳量下降更为急性和严重,触诊检查网胃区疼痛,并表现特有的临床症状。3.2前胃弛缓发生于产后的原发性前胃弛缓虽表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瘤胃蠕动音减弱,对精料不感兴趣,但对优质的青干草则仍保持有一定的采食量,并不发生神经症状,呼出的气体中和尿液中也无酮味。3.3皱胃变位皱胃变位虽然出现消化机能障碍等症,但患牛仍有食欲,随后出现间歇性地持续厌食,腹围缩小,排出少量粪便,并且在左腹部能听到皱胃蠕动音。3.4产后瘫痪产后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5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现抑制状态,缺乏兴奋症状,乳和尿中无酮体出现,发病就不能站立或呈睡眠状,瞳孔反射消失,经注射钙制剂或乳房送风后,一般能立即站立。4.治疗治以增加血糖,辅以解除酸中毒和调理瘤胃机能为原则。4.1增加血糖静脉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毫升,每天2次;或丙二醇100—150毫升内服,连用3天;或丙三醇(甘油)250毫升内服,连用3天;或用氢化可的松0.5克加入糖盐水中静脉注射;或醋酸可的松1-1.5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以促进糖原异生。4.2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300-5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2次;或碳酸氢钠50-100克内服,每4小时1次。4.3调理瘤胃机能用健康牛新鲜胃液3-5升内服,每日2-3次;或脱脂乳2000毫升、糖500-1000克加水内服,每天1次,连用3天。4.4对症疗法当患牛兴奋不安时,每天可以用水合氯醛20-30克、糖200克,加水内服。配合应用维生素A、VE、VC对酮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配合应用VB1、VB2、VB6可促进病牛痊愈。5.预防5.1科学地控制干奶期的营养投入,防止干奶期牛过度肥胖。5.2严格控制精、粗饲料比:在整个泌乳期要尽量将精饲料比例控制在40-60﹪以内,即便在泌乳高峰期,精饲料比例也不要超过60﹪。5.3确保优质粗饲料的供给:应大力种植使用优质牧草,推广玉米整株带穗青贮,以提高粗饲料品质,满足高产奶牛优质粗饲料的供给。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