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2.学习生字。3.谈感受,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练习背诵课文1.自背。2.交流背诵方法。二、谈收获l.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注意字形“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和“丶”。“澜”:右边“门”里是“柬”。(2)组词练习,区分形近字瑕()峦()桨()澜()暇()恋()浆()斓()漓()绵()筏()璃()棉()伐()离()锦()阀()(3)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和注意的问题。三、总结、扩展1.总结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3.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3.阅读《桂林山水感怀》(习题精选中提供)。《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预设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3、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学习过程】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3、揭题,板书课题: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2、反馈:⑴检查生字、新词。⑵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⑶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⑴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⑵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⑴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⑵反馈: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⑶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⑴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⑵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背诵第3段。《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起伏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1、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索: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2、老师组织集体读议沟通,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品读其次自然段。(1)朗读这段的其次句话,然后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