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浅谈幼儿手工活动及教学方法江西省景德镇602所幼教中心林昭蓉概述幼儿手工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并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活动。手工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经常开展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手脑活动密切结合,这对开发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培养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颇为有益的。本文根据作者十几年的幼儿教学经验,对幼儿手工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一个总结,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幼教同仁能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幼儿手工教学的发展。手工活动的分类幼儿手工活动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材料种类进行划分。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泥工、纸工、布工、废旧物自制玩具等,具体如下:泥工一般指幼儿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造型,所运用的工具有泥工垫板、泥工刀、仿形模具等。纸工是指幼儿利用电光纸、彩色纸或吸水性较强的纸,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按照纸工制作的过程和要求,折、撕、剪、染、贴出各种图样的形象。纸工包括折纸、粘纸、撕纸、剪贴、染纸、纸塑等等。布工指利用各种彩色布、松紧带、毛线、扣子等制作玩具或装饰物等的活动。一般用到的工具有剪刀、针线等。废旧物自制玩具,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如塑料瓶、包装盒、包装泡沫材料等)进行创作,制成幼儿玩具的过程。手工活动的益处幼儿正处在手部肌肉发育阶段,同时,也是喜欢动手涂画、撕扯的年龄段。手工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动手的活动欲望,还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手眼协调、手指灵活,并感受到创造的美。总的来说,手工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能带来以下好处:手工活动能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手工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作品创造,创造不仅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兴趣,使其主观意愿被带动和激发出来。手工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创造的过程首先是个动脑的过程,同时,手指的活动和手眼的协同也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制作过程锻炼了孩子的手部肌肉,也促进了手部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正确使用工具的能力。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意志力。孩子天生有着认识世界、探知未来、学习技能的欲望,而手工活动是幼儿自主创造的过程,不仅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使幼儿体会到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自我控制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手工活动能促进幼儿的集体观念。在手工活动中,有时需要孩子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慢慢会形成一种集体的观念,使孩子增强了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孩子将来主动融入社会的意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学指导原则在幼儿手工活动教学中应掌握好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其世界观的形成是被动的,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和家长所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孩子们浇灌科学的养分,决不能用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内容去填充孩子们的大脑。在手工活动中,不论主题内容、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都必须是科学的。直观性原则幼儿手工活动是塑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造型活动,幼儿只有首先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现象的全面、清晰的印象,才可能在制作活动中把它们表现出来。同时,因为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及客观事物和现象原理的复杂性,教师只有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幼儿接受直接的、动感的教育,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教师的指导。渐进性原则幼儿手工活动要根据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认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逐步安排制作的内容,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加大制作活动的难度,从而使幼儿的手工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积极性原则幼儿的手工活动,是由他们学习积极性所支配的,这种学习积极性是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幼儿主动积极的态度,热烈浓厚的兴趣,从事手工活动的愿望,能较长时间持续、认真地观察、动脑和操作。因此,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情绪饱满,态度积极,必须运用积极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幼儿的遗传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操作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活动中,在统一的活动要求下,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力。指导方法手工作品的形成有几个阶段,即:确定目标、设计构思和动手制作。针对这几个阶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观点:确定目标目标就是幼儿手工教学所期望达到的成果。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通过教学活动教给孩子们什么知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