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第一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我生活的地方”、“让家园更美好”、“快乐的少先队员”、“我们在成长”。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三、教学措施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2.乐于帮助他人。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二)教学难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2.自信、诚实、求上进。五、教学进度与安排本学期以18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7课时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9课时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9课时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7课时复习、考试„„„„„„„„„„„„„„„„„„„„4课时六、教学检测与评价1.以平时评价为主,以期终评价为辅;2.以综合性评价为主,以单项测试评价为辅。宋欢2013年2月26日第二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教学策略: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课前初探2.课中深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3.课后实践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教学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教学措施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