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的历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doc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我国具有史料记载的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技术,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当时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记录了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盛唐时期,因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唐高祖李渊与太宗李世民不但喜爱葡萄酒,还经常以自酿的葡萄酒赏赐给大臣,从此饮用葡萄酒之风不但在王公贵族,也在寻常百姓中兴起。有唐一代,与葡萄酒有关的诗句就有上百篇,其中最有名的以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及李白的《对酒》中“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最为出名。宋代葡萄酒经历了从北宋的兴盛到南宋的落寞,但虽这元朝对中国的统一,葡萄酒进入了中国历史的鼎盛时代,在政府重视、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农业技术指导具备、官方示范种植的情况下,元朝的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元政府还制定了专门的葡萄酒税收政策。很快葡萄酒也融入到元朝的文化中,在大量的诗词、元曲中都有关于葡萄酒的内容。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我国葡萄酒的酿造与功效作了详细的研究与总结,但葡萄酒因葡萄品种、种植条件等原因,优质的葡萄酒一直出自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