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综合性学习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准备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图片展示、表演、朗诵等形式,使大家的视野得以开阔,有关战争历史的知识、文学知识的积累得到增长。首先,我们要制订活动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然后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愿分成几个活动小组,确定小组名称和负责人,由小组长填写表格。表格示例如下: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1.播放争记录片《南京大屠杀》或展示表现战争残酷场面的图片,以引起同学们的视觉震撼和情感共鸣。2.主持人:剑伤人,表示战争;犁耕田,表示和平;剑化铁水,再铸为犁,喻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在联合国总部前,名为“铸剑为犁”的雕像已经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战火的硝烟仍旧没有散去。在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战争就意味着流血,意味着杀戮,意味着牺牲。我们要和平,要发展,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请大家谈谈观看记录片或图片的感受。二、面对战争,大家说由新闻采访组采访部分同学。陈同学:太不可思议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毁灭人类的惨剧!是兽性虐杀人性、野蛮扼杀文明的记录!刘同学:国民党政府太软弱,不抵抗。日本鬼子太残暴,无人性。落后就要挨打呀!张同学:看了《南京大屠杀》,我想起了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的行径,也想起了一个人——当选“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的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先生。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他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站在正义的立场,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用自己的努力修补历史的伤痕,更在于他告诉了世界,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该如何对待历史、延续未来。王同学:看完影片,我发现我的手心冒着冷汗,那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不断地在我的眼前重现。妇女们撕心裂肺的叫声,孩子们恐惧的哭喊声,日军杀人后得意的狂笑……我好像做了一个最可怕的恶梦。主持人:战争是可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也是巨大的。我们首先请故事讲解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战役。三、走进历史,了解战争李同学: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开始了疯狂的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短短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沦陷,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杨同学:在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摧毁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7月17日,德军发起了猛烈进攻。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尚同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加等同盟国军队于1944年6月~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进行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性登陆作战。至7月24日,地面总攻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攻占法国的第一阶段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战役)张同学: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22天里,伊拉克有1254位平民被炸死或被打死,5112人被炸伤;美军106人死亡,其中91人战斗死亡,15人非战斗死亡。423人负伤,11人失踪;英军30人死亡,其中8人战斗死亡,22人非战斗死亡。74人负伤。(伊拉克战争)郭同学: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主持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人力和物力上的巨大损失。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血的教训。我们再来看看资料收集组的成果展示。四、走进书本,解读战争1.战争诗词,你吟我诵。秦同学:我收集了一些战争诗词,读给大家听听。“秦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