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利观书有感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2.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郭晓利观书有感学习教案.pptx

郭晓利观书有感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有哪些(nǎxiē)所得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观书有感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kǒnɡz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作者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lǎorén)、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zuòpǐn),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鉴:镜子。徘徊(páihuái):来回闪动。渠:方塘。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dǎkāi)。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yuántóu)不断流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qīngch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qīngchè)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dádào)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dúshū)感受,暗含哲理。《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阔,更加敏锐”这一深刻(shēnkè)的道理。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yuántóu)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yuántóu)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心思想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jǐngwù),实际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rúxǔ)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