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鳖搬家(2010.6.4)(主持人)小鳖出生后,先是住在暂养池里,长到50-60天,就得给它们分池搬家了,也就是根据个体大小的不同,重新组合,大的跟大的住一起,小的跟小的呆一块。这给鳖搬家,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河南潢川县的唐志兵,刚养鳖那会儿,就在搬家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的问题。给小鳖分池没几天,就有将近30%的小鳖出现了皮肤腐烂的情况,轻的烂脖、烂爪,严重的甚至全身都烂掉了。当时唐志兵是头一回养鳖,前面五六十天的暂养池阶段,他们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处处小心谨慎,总算没出什么大问题,按说到了搬家这个阶段,小鳖一般都长到了50、60克,应该比以前皮实多了,怎么反而出了问题呢?唐志兵赶紧请来了技术员张建林。(采访)唐志兵:张老师,我这个甲鱼分池以后,甲鱼这个皮肤咋烂掉了,你看咋回事?张建林:这是稚鳖的腐皮病。因为创伤引起的。听张建林这么一说,唐志兵可纳上闷了,按理说,小鳖在暂养池阶段容易得腐皮病,怎么分完池了还会得呢?腐皮病之所以在暂养池阶段容易发生,是因为小鳖在这个时期特别容易打架、受伤。小鳖在暂养池里的生长速度很快,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大的小的、强的弱的都呆在一起,动不动就打得不可开交。因为打架打得多,小鳖也就特别容易受伤,伤口一感染,就会得腐皮病。按理说,这分池以后,大的和大的住一起,小的小的呆一块,打斗的机会少多了,怎么还会得腐皮病呢?张建林向唐志兵详细询问搬家中的细节,发现问题出在分池的方法上。(采访)张建林:你分池怎么分的?唐志兵:分池不是把水放干,把水放干在里面慢慢的抓吗?唐志兵觉得,水放干了抓鳖很方便,可他没想到的是,水放干了小鳖们就会挤压在一起,彼此蹭来蹭去的,很容易擦伤,腐皮病也就仍然会发生。为了减少小鳖擦伤,在分池的时候,不能把池里的水排干了。当然,也没必要把水留得太多。池子里的水多,小鳖的活动范围就大,捕捞起来不大方便。(采访)唐志兵:怎么操作呢?张建林:应该留一点水,留二十公分的水。张建林建议,分池时保留15-20公分的池水,另外,给鳖搬家的手法也要变一变。别看就这一抓一扔的小环节,可是对于皮肤娇嫩的小鳖来说,受伤的机率就增加了不少。所以张建林建议,给小鳖搬家不要用手,要用网子轻轻的捞,尽量轻拿轻放,小鳖受伤的情况就减少了。不过,这鳖池里有那么多的小鳖,受伤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为了防治腐皮病,还得做好消毒工作。(采访)张建林:最好是把你准备把鱼分到的那个池子,把这个水质在二十天左右,消好毒,调好水。对新池要提前20天进行消毒,小鳖住进新家之前,也要用高锰酸钾给它们消毒,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病菌,减少腐皮病的发生。小鳖搬家防腐皮病措施:旧池池水保留20公分左右,捕捞时轻拿轻放,注意消毒(主持人)小鳖由于搬家出现的腐皮病,总算找到了病因,也知道了预防的方法。不过,接下来,唐志兵又碰到了另外一些麻烦,那就是小鳖乱游乱窜的异常情况,有些鳖甚至出现死亡,一个搬家怎么会搬出这么多问题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字幕)狂躁不安,乱爬乱游乱窜,容易受惊、不爱活动、无法翻转、死亡。小鳖的这些反常行为,统称为应激反应。鳖是非常敏感的动物,环境稍微有点变化,就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张建林告诉唐志兵,他给小鳖准备的新池和跟暂养池相比,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变化,引发了鳖的应激反应。(采访)水产专家:应激反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一个水质的变化,一个就是温度的变化,一个是水位的变化。(字幕)原因一,水变清了。暂养池的水比较浑浊,因为唐志兵按照1立方水体撒5-10克的比例泼洒了肥水素,把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新池的水可就清多了,看着挺透亮。为什么唐志兵不把新池子的水也调肥一点呢?说到底,还是和小鳖打架的习性有关。前面说过,小鳖在暂养池里因为个体差异大,容易打架,不过鳖的眼神不太好,透明度调到20厘米左右,互相看不清了,拥挤打架的现象就少了,所以唐志兵才会把暂养池的水调肥。到了新池里,每个池子里鳖的大小都差不多,本来打架的机会就少,再加上鳖的密度从原来的每平方米50-80只降到了每平方米20-30只,空间大了,碰面的机会少了,相应地打架的机会也减少了。考虑到上面这两点,唐志兵就想省点事,没把新池的水调肥。可没想到这么一省事,可把小鳖给吓坏了。(采访)水产专家:稚鳖养殖它先在比较浑一点的地方养殖,现在要把它移到清瘦一点的水质里面养殖,容易造成稚鳖应激反应。鳖的胆子很小,容易受惊,在比较浑浊的水里,即使有动静它们也不大容易察觉到;可是到了清水里,什么都能看清了,四周稍微有一点动静,就会感觉到,这样它们就会没有安全感,出现乱爬乱游乱窜的现象。要减少应激反应,就得把新家的环境,也就是池里的水调节好。转池前的二十来天,要在新池里撒肥水素,或者接种暂养池的藻类,把新池的水培肥。(采访)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