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与人居环境”思考复习题一、基本概念:风水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居住和空间的科学,是关于如何让人住得更舒适、活得更快乐的学问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三P危机阴阳学说资源枯竭”(Poverty)、“环境污染”Pollution)、“人口爆炸”(Population)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堪舆堪舆: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形势宗风水①.形势宗形势宗∶又称形法、形家、地理、峦头、峦体、青囊、青乌、青鸟……,肇始于原始的相土尝水之术。《汉书·艺文志》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生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唐以后,由江西人杨筠松发展而成江西派,世称杨筠松为江西派祖师。所谓形势,即山川地理形势。“《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晋郭璞《葬书》)“势言其大者,形容其小者。势欲其来,形欲其止。”“外势欲圆,内形欲方。”“势降处成形,形止处成穴。”(《管氏地理指蒙》)理气宗风水②.理气宗理气宗∶又称堪舆、阴阳、相宅、卜宅、图宅、方位、法家、宗庙之法、屋宅之法、罗经之法……,肇始于原始巫士的卜筮择居。《尚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周礼》∶“王丧七月而葬,将葬先卜墓之茔兆。”《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亨之。”《诗经·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笺云]厚乎公刘之居豳也,既广其地之东西,又长其南北。既以日景定其经界于山之脊,观相其阴阳寒暖所宜,流泉浸润所机。皆为利民富国。”理气宗发源于福建,由南宋江西人王ji发展而成福建派。“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文集·答黄道夫》)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引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天地总名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河图“龙马”,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在“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伏羲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洛书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觅龙风水学把大地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的,“气”则沿着经络而运行,并聚集于穴位。《葬书》认为,大地中的生气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随着地形的高低而变化,遇到丘陵和山冈则高起,遇到洼地则下降。穴位(“吉地”)则是生气出露于地表并被藏蓄起来的地方。因此,考察山脉的走向、形态、结构等就成为寻找“吉地”的最重要的一步。由于把山脉的延绵走向称作“龙脉”,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所以风水学把山脉比喻做龙,把对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