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三、课文翻译前:过去.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后世.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二、故事背景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三、课文翻译注释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未了:未尽,没完.造化:天地,大自然.钟:集中,聚集.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决:裂开.眦:眼眶.会当:定要.凌:登.一:全.览:看.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四、问题归纳1.“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泰山的绵延、高大.2.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五、课文主题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登飞来峰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二、故事背景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三、课文翻译注释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自缘:因为.译文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四、问题归纳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五、课文主题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