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6.1M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培训课件.ppt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第一章太阳病太阳太阴主表的区别六经分类桂枝汤加减证对桂枝汤进行加减化裁,以治疗太阳中风的各种兼证桂枝汤兼证(一)E、“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去芍药较妥,亦可不去,加苓术。汗下后水气内停表未解的证治,本条治不当阻碍了太阳气机致表未解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苓12术12以利水,桂枝汤解表。桂枝汤禁忌证: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主方,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为禁忌证,伤寒论中提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此外酒家(有喝酒嗜好的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太阳伤寒证治麻黄汤主证麻黄汤加减证(一)麻黄汤加减证(二)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的表实证,虽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临床上还常见一些非桂枝、麻黄汤所对证小汗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证见发热恶寒、脉浮、面色发红色、身痒(发热)等,是小邪在表留恋不解,阳气不宣,故用麻桂合方(各取三分之一量)小发其汗。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病经汗后仍见寒热不解,此小邪逗留肌表,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桂枝6麻黄4.5白芍9杏仁6炙甘草3大枣二枚生姜二片。3、桂枝二越婢越一汤证:表不解,阳郁而有化热趋势,热多寒少,脉不紧,可用桂枝四分之一、越婢八分之一,既需发汗又不能大汗,既要发越郁热又不能过于寒凉,桂枝6白芍9枣2姜2草2麻4.5石12辨不可发汗证伤寒不可发汗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蓄水和蓄血证状比较表虚烦症治辨证结胸证治(一)3、小陷胸汤证,是治小结胸证的主方,它是痰热互结,在心下,疼痛较轻,按之则痛,脉浮滑。方:黄连6法下12蒌仁壳各10组成,黄连苦寒泻心下热结,法下辛降涤心痰饮,瓜蒌甘寒滑润能清热除痰以开结。服此汤“微解下黄涎即愈”。4、三物白散证,是治寒实结胸,寒痰凝结所致。证见胸中硬痛,心致下腹硬满而痛,由寒痰凝结腑气不通,故常见便秘。三物白散:桔梗3分巴豆(制)1分贝母3分,方中桔梗贝母开胸结滞、消痰,巴豆(制)辛热攻寒逐水服药时服热稀粥一碗,如利不止服冷粥一杯。陷胸汤的禁忌与结胸证预后心下痞证治半夏泻心汤证本方属各解之剂,方由法下12g、党参12g、枯芩10g、川连6g、干姜6g、炙甘草3g、大枣三枚方用芩、连苦寒以降中焦内热(胃气不降而生热)干姜辛热以温中(脾气不升而生寒)法下化饮降逆以止呕(痰饮扰胃上逆作吐)党参大枣炙甘草和胃补土(脾胃气弱不能运作)上为治心下痞主方。脾胃虚寒加苏叶、苏更或用姜黄脾胃热者加青蒿脾胃虚者加白术、砂仁挾血虚者加当归挾血虚气滞不舒加炒只壳、厚朴大便不畅加只实、榔片脾弱纳差加焦三仙、谷麦芽肝郁加白芍、川连、青皮病例:生姜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方解)甘草泻心汤证大黄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方名辨太阳病变证治法治疗法则表里先后、标本缓急、调整阴阳中医就其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来说,均属阴阳的偏盛偏衰,即阴阳失调,如一般正气较好,人若有一时病痛,稍加休息调整,可通过患病机体本身的能动作用,使阴阳得以调整,而达到自和,“亢则害,承乃制”,病就可以自愈,若不能自愈,就需借助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阴阳,但不管用何方法,实际上都属外界条件,只有通过内因,即促使患病机体的阴阳协调和合,才能治好疾病。这种阴阳平衡中医就称人体正气,故有智慧祖先,把治未思想提高到另一高度,这是其他科学、医学没有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最伟大学术思想。例如:邪热迫肺作喘证治协热下利证治误治变虚证治:1、心虚作悸证2、心虚烦躁证3、心虚惊狂证5、心虚动悸脉结代证胃虚水停证及膀胱气化不行证脾虚烦悸证肾阳虚水泛证肾阴阳俱虚烦躁证随证施治(1)随证施治(2)太阳病类证与治疗3、风寒湿痹证:痹者,闭也,不通也,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经络受邪,关节筋脉不利,成为痹证,以骨节疼痛为主。治疗:桂枝附子汤,治风湿之邪合侵痹证,证见身体疼痛,反覆发作:疼痛难忍,致烦乱不宁,湿为阴邪,其性重滞,故身重疼痛转侧困难,湿邪不易清除故反覆粘滞难愈。治以桂枝附子汤袪风除湿扶阳去寒。方用:煨附子12g、桂枝10g、生姜5g、炙甘草3g、大枣3枚太阳病小结正治与变治救误诸法(1)救误诸法(2)救误诸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