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语境剖析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歌创作语境剖析学习教案.ppt

诗歌创作语境剖析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之后,主流(zhǔliú)政治与主流(zhǔliú)文学就有意识地把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党、人民联系起来,正面树立与反面批判同时进行。正面树立典型,领导讲话与文件传达;反面则从创作、理论、队伍方面进行甄别。大的文学运动:第一次文代会、对《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的批判、反右、反右倾等。针对诗歌也有特别的要求。一、社会文化环境当代中国诗歌的第一页,是与中国历史的新进程一道揭开的。首先对“生产”出当代中国诗歌的社会环境的认识。1、大众心理:战时文化心理虽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但在长期战争环境中形成的“战时文化”和思维模式,并没有一下子转换过来。1949年以后,具有农民色彩的思想文化,开始取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具体地说,“根据地”的思想意识,逐渐占据了五四以后建立起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空间,被全面贯彻到社会、文化、学术与艺术的各个领域。在当时,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热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它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新诗很容易获得一种历史上少有的欢乐情绪。将“工农兵”确定为历史主角的新中国,也要求诗以“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fúwù),尤其是为政治服务(fúwù),要求它在与“过去”告别的同时,跟上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步伐。这一切预示了,当代中国新诗的基本面貌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2、要求作家思想“转弯”:用大众的文艺形式反映新时代的工农兵吕荧:《新的课题》:“在这个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面临着新的现实和新的创作课题——表现人民的课题。”茅盾:《为工农兵》“为工农兵。就是说:文学和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就是说: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等,要描写工农兵,以及工农兵干部,要表现他们(tāmen)的思想情绪。”这些意见代表着政治局权威层面的“声音”,代表着日益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3、诗歌随时代而动第一次文代会不单确定了新诗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更是营造了新诗创作的时代性“语境”。——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从50年代到70年代,新诗发展的每一步,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一系列“运动”痕迹。1957年以前的诗歌创作,以经济(jīngjì)建设与和平的题材为主,“颂歌”的气象虽然有所初露,但作品的格调仍然是宽松、祥和的。1957年、1958年、1959年是诗歌大批判的三年,不仅批判的对象反复变动,《诗刊》编委会成员经常被调整,而且目标也时常变化。——先是号召“打退右派的猖狂进攻”——继之是批评“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接着又出现了情绪浪漫而夸张的“大跃进民歌”1960年到1962年的诗界,开始强调重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但这一艺术的自觉和清醒,又为更加激进的诗风所淹没。二、诗的路向的选择在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诗歌界最关心的不是诗的“本体”问题,不是诗的语言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值得重视的理论成果。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马雅可夫斯基的“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被经常引用。合乎规格的创作主体(当时使用最为普遍的概念(gàiniàn)是“抒情主人公”),应该作为阶级的、人民集体的代表出现。诗的这一性质、功能的规定,在五六十年代,衍生出诗体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而出现“写实性”的诗。诗在“传来了城市、农村、工厂、矿山(kuàngshān)、边疆、海滨各个建设和战斗岗位上发出来的声音”,被作为诗歌创作的成绩加以提出(袁水拍:《〈诗选1953.9—1955.12〉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一是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则产生了当代的“政治抒情诗”。支持这种诗体模式的,是强调感情抒发的浪漫主义诗观。在诗的路向选择上,很多诗人现身说法。在1940年代后期,左翼诗歌要求诗和激荡的社会生活有更直接联系,在情感和语言上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成为诗界的强大潮流。解放区诗歌的影响日见扩大(主要指以民歌作为创造的基础,表现农民社会变革的叙事诗,如《王贵与李香香》、《赶车传》、《死不着》等),一些原来对左翼诗歌有所批评的重要诗人,其艺术思想趋于激进。1948年,朱自清认为“今天的诗是以朗诵为主调的”——这不仅指诗的一种“格式”,而更是指诗人在处理语言和现实上的立场:“‘我们’替代了‘我’,‘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朱自清:《今天的诗——介绍何达的诗集〈我们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