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名词解释: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nuclide)。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isotope)。一个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几乎都一样,但物理性质却不同。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变为其他原子核或自发地发生核能态变化的核素。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必须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才是稳定的,比例过大过小放射性核素都要发生核衰变。有效半衰期(effectivehalflife,Teff):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effectivehalflife,Te)。天然辐射源:即地球上和宇宙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包括来自空间的宇宙射线,来自地球的γ射线,空气、土壤、岩石、动植物、食物、和水中的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辐射的主要类型是μ子、γ射线、α和β粒子等)躯体效应:躯体效应是指辐射在受到照射的个体本身诱发出的各种效应(包括癌症),是生物体的体细胞受到照射后产生的后果,因而不具有遗传性,受影响的只是受到照射的个体本身。辐射防护中提到效应,多指这类效应。遗传效应:遗传效应是某个生物体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其生殖细胞也受到照射,而且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内已产生了发生突变的基因。放射敏感性:即当一切照射条件完全严格一致时,机体或组织、器官对辐射作用的反应强弱或速度快慢不同,若反应强、速度快,其敏感性就高,反之则低。胚胎和幼稚的细胞较敏感,而且对某一种细胞在其不同生长阶段也有不同的敏感性,处于某种分裂期的细胞对射线亦较敏感。过量照射:人员受到的外照射剂量大于年剂量限值,或摄入的放射性核素大于该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时,称为过量照射。(1)α衰变(2)β-衰变(3)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同质异能跃迁和内转换α、β、γ三种核射线的性质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贝克(Bq)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戈瑞(Gray;Gy)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希沃特(Sv)238U(铀系)——226Ra(镭)→222Rn(镭射气)RnT1/2=3.824d232Th(钍系)——224Ra(镭)→220Rn(钍射气)TnT1/2=55.6s235U(锕铀)——223Ra(镭)→219Rn(锕射气)AnT1/2=3.05s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防止确定性效应:眼晶体年当量剂量:<150mSv/年;四肢(手和足)或皮肤年当量剂量:<500mSv/年。限制随机效应:连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年(原为50mSv/年)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年有效剂量(E)=ΣTWT·HT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①经口,消化道的摄入(ingestion);②经呼吸道的吸入(inhalation);③经皮肤,伤口的进入(injection)。★电离辐射对生物体作用的机理1.电离和激发: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使机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2.直接作用(directeffect):射线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3.间接作用(indirecteffect):射线首先引起机体的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生成一系列性质活泼的产物(如:H·、OH·、HO2·、H2O2、e-1aq等),此类产物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导致生物活性大分子的损伤。不带电粒子γ射线和X射线大题(一)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和X射线属于电磁辐射,都是中性光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相同。主要产生三个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1.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ct)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如K、L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的光电子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2.康普顿效应(Comptoneffect)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效应,释放出的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二者区别产生电子的运动方向电子能量入射光子的能量作用电子光电效应几乎平行小几乎全吸收内层电子康普顿效应具有一定的方向∠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