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甘肃省县(市、区)分管农业领导干部进修班讲义之三十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黄高宝一、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一)、生产力表1中国与世界主要农畜产品比较(1993)单位:kg/hm2,千hm2单产收获面积中国类别─────────────────────世界平均单产最高国家最大国家收获面积单产稻谷8082澳大利亚41200印度世界第二59623475小麦10067摩尔多瓦世界第一34432546玉米25000荷兰25492美国世界第二46673694大豆4548意大利22844美国世界第三15611921油菜籽6396阿尔及利亚印度世界第二11581268全脂鲜牛奶9291以色列15292029kg/头牛肉392日本130206kg/头猪肉140捷克7676鸡蛋总产9240千吨(世界第一)按FAO第一期统计季报(11种主要农畜产品单产和9种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前10位以美国频次最高(8次),出现7次有比利时、卢森堡、德、法、英、荷,丹麦5次,日本与意大利4次。总产以美国、中国最多(7次),意大利6次,巴西、法国、印度各5次,俄罗斯、西班牙4次。中国仅有稻谷1次具有世界第七位(单产),其余在10位以外,7种农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前10位,但人多,人均占有量少。15年来,农畜产品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国家之一。(二)科技水平1.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前苏联、美国最早,规模大,内容深,种质资源多。前苏联1924年成立全苏应用植物与新作物研究所(1930年为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200多项收集考察,1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美国本土资源少,1776年独立,通过驻外使节、海关、学校交流,专业考察。全世界总数260万份,重复50%,实际130万份,美国35.5万份,原苏联34.4万份,日本18.1万份,印度7.2万份。至1990年,已从1974年的8个种质库增至106个,超低温液N成功保存100多件。内容:(1)改善种质长期储存技术,长贮活力、安全性、遗传稳定性与流失、无损伤测定方法。(2)优异种质的筛选、创新、利用、遗传分析、改造。(3)核心种质的建立与贮存,通过电泳分析,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基因印迹,找出各种性状遗传源。(4)物种起源、演变、分类,拓建基因文库,绘基因图谱。如染色体组型、不同蛋白多态性分析,研究分类与亲缘关系,通过电泳显示特异谱带鉴定品种纯度,解决同种异名,同名异种,RFLP标记,转移遗传物质产生新种。(5)信息系统完善与服务。我国50年代收集了53种大田作物21万份,蔬菜1.5万份,分散在全国保存。1978年成立中国农科院品资所,35万份。70年代前依靠通风好的种质库,10余座地方种质库,2个国家库,低温干燥贮存,建成1259万个数据项的数据库。解决了42种蔬菜,23种大田作物生物活力的检测方法。165种作物干燥、温度和时间,开展了低温贮藏,生理、生化、变异、遗传、抗性、分类、起源、演化方面的研究。由于起步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基础差,设备落后,尽管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5个内容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15、10、15、20和10年。作物遗传育种:(1)性状遗传规律:发达国家对主要农作物农艺性状(株高、株茎、矮杆gene效应、生育期与光温关系)、品质性状(籽粒硬度、容重、蛋白质含量)、已有几十年深入研究。近年注重解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探讨N素积累动力学模式的遗传变异,选大穗高蛋白基因,注意品质性状的鉴定与品质分析。80年代以来,性状遗传规律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加大了遗传背景研究,如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微量、快速、高效鉴定技术,微效基因控制理论、基因重组,有用GENE序列、GENE转移、外源GENE导入、RFLP遗传连锁图绘制。在鉴定检测建立细胞学技术、染色体分带技术。我国80年代中后期才涉足,与必达国家先进水平至少相差20--25年。(2)抗性遗传:国外抗病育种已从单一抗性向多重性发展,近20年来,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观点进行育种研究,发展了广谱性和多系品种选育利崐用,由单纯应用GENE控制的专化抗性向综合应用重抗和水平抗性,从个体和病原单方面研究抗病性及变异性向群体流行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病原药改病性和寄主植物抗病性及关系。抗虫遗传与抗虫品种选育80年代以后国外致力研究,从作物形态、生理生化学进行抗虫机制,应用GENE,对GENE学说研究抗虫性我国目前为空白。抗(耐)逆(寒冷、干旱、高温、湿渍、盐碱、重金属),发达国家不仅限于、筛选、育种、指标鉴定,而且研究与抗(耐)逆性有关的植物体内物质及抗(耐)蛋白的研究。(3)育种理论与技术:杂优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多培体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