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目录2017年考纲变化及分析一、考试范围与要求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表2和表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二、主要变化1、考核目标与要求在高考考查的五种能力的最后说明中,将“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改为“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2、必考、选考内容在“考试范围和要求”部分,由2016年“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模块3-3”修改为“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即必考部分在原来的物理1、2、3-1、3-2基础上加上了3-5,而选考部分删去了2-2,只余3-3、3-4。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试策略题易大家易,我不大意;题难大家难,我不畏难。1、高考当平时,答卷如练习3、大考失误常有,大将风度面对4、积极的自我暗示4、积极的自我暗示审题技巧1.认真细致,全面收集信息;2.咬文嚼字,把握关键词句;3.画图助解,弄清物理情景;4.立足基础,构建物理模型;5.深入推敲,挖掘隐含条件;6.严谨推理,寻找临界条件;7.发散思考,判断多解可能;8.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因素;9.自我提示,关注常见问题;10.科学思维,力避主观想象。选择题的题型分类选择题的题型分类物理学史部分部分选择题思维技巧1.先常规:大多试题是考你的常规思维,考你的双基,考你的运算能力,并不都要求你使用简便方法或根本就没有简便方法,所以解题时应先使用最常规,最熟悉的思路去思考。2.再技巧:在我们常规思维受阻时,再去考虑有没有特殊技巧。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关系式法、守恒法、信息转化法、平均值法、淘汰法、类推法、讨论法等,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实验题篇注重基本实验,加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在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1)全面——《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必考实验必须全部复习,尤其是基本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读数方法要重点复习。不能有遗漏,更不能凭前几年的感觉复习了几个“重点实验”或“重点仪器”,而忽视了其他实验。(2)细致——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要细致周到,不厌其烦。务必使学生(特别是中等和中下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而不是记忆实验步骤。(3)实验过程——实验复习不仅仅是复习原理步骤后作一下实验展览。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进行。按照近两年的情形来看,只有让学生真正动手,才能了解实验和仪器使用的细节之处。计算题篇1、学会建模最重要!!!2.先特殊,再发散:有些题目,上手较难,可以以退为进,从特殊情况着手,将普遍问题特殊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参数问题常规化,先解决特殊情况,再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将特殊情况整体化、抽象化、一般化,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可能会得到“茅塞顿开”的启迪,使看起来很难的问题得到简化。3.先结果,再探索: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出现了思维障碍,我们应想到“正难则反”的原则,先假设已有相应结果然后逆向思维探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新思路,常用的反证法、分析法都是典型的逆向思维的方法。4.先联想,再转化:也有一些题目,往往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但最终解决还是离不开已学的理论知识,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联想到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再将它抽象化,模型化,完成从未知到已知,从实际问题到理论知识之间的转化,也有很多题目看似陌生,但若对其特征、特点、形式进行联想转化就不难发现,它们不过是我们熟悉问题的变形,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5、对综合题:第一,要反思,要总结,做过题以后,不要一对答案了之,要反思解题过程,要总结解题方法,如归纳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