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案例设计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滇源镇麦地冲小学:朱勤荣(0871-7951033)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教科书中设计观察空气在热水、常温水和冰水中的体积变化实验,是对热胀冷缩现象的一个重要体验;模拟空气“微粒”运动游戏是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去实践、体验过,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更多意外的收获。1、本节课以小实验——奇妙的喷泉引入,让学生观察到奇妙的喷泉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让学生自主设计、想办法来探究科学知识、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积极寻求、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体现了探究科学方法的多元化,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3、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演示、模拟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同时也体验到其本质所在。4、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教学目标:气体受热后体积会胀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动力有关,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对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学生每组: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锥形瓶、小气球、烧杯各3个。教师演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水槽各1个。教学重点:探究证明气体会热胀冷缩吗教学难点:尝试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演示实验:奇妙的喷泉——在平底烧瓶中装入半瓶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橡胶塞将烧杯口密封好,在橡胶塞中插入一根空心的玻璃管,将装有半瓶水的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尝试解释:为什么装有半瓶水的烧瓶放在热水中,玻璃尖嘴会喷出水柱来?设计实验目的:观察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要求:把空气装在瓶子里,使瓶内的空气受热或受冷。观察瓶内空气的体积变化,我们就知道空气是否热胀冷缩。讨论: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学生分组设计、汇报、修正。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如:A、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B、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C、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来发现;D、吹肥皂泡的装置来发现……分组实验研究: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方法:在三个锥形瓶口上分别套小气球,再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如:教科书第33、34页插图的提示。比较:气球的变化,即空气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中体积的变化。讨论: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空气变化得更快、体积变化也比水明显。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讨论: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模拟空气“微粒”运动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另一部分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当“空气微粒”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在地上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什么?尝试建立自己的假说。阅读教科书微粒热运动学说。五.拓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回顾解释:奇妙的喷泉是怎么回事?2、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能打太足?3、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烫就能恢复原状?教学评价:只要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有道理,教师应多鼓励,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多引导、修正,形成一套完善的探究体系。学生实验时,要学会团结合作、动手操作、聆听发言、交流汇报。科学要求学生学会提出质疑、实验探讨、形成理论。能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