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类的老师》教案《人类的老师》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的老师》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类的老师》教案1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掌握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学会用读来理解文章思想脊髓,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后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把搜集的资料按要求整合。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2、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3、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4、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5、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1、由课题导入,紧抓题目中的“老师”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我们的老师?2、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说的老师并不是平常的老师,而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二)、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3、展示朗读。(指名分节朗读)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5、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6、齐读最后一句。(三)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最后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2、学生交流讨论。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3、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惨祸:惨重的灾祸。流线体:流线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薄壳结构暂时不讲)4、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1)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2)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指读句子。(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6)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7)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8)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10)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11)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5、研读第五自然段。(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