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一).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德育(一).doc

小学德育(一).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特点:(一)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二)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三)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四)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在《小学德育纲要》中作了如下规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基本精神的理解(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1、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况;在重视树立公民国家观念,党的基本路线等政治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公民的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2、把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了德育目标要求,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小学德育纲要则明确提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3、改变了以往只重现成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忽视培养、发展道德能力的倾向。中小学大纲明确地把思想上分(二)具有层次性。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如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区分层次。中小学德育大纲是把德育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首先它突出地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和法纪品质的培养,并把它作为广泛性、基础性的目标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培育社会主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的德育目标是属于高一层次上的德育目标。再次,在上述两个层次上又提出更高层次上的目标,那就是使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将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样就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也是反映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的。我国的情况是社会Ψ⒄共黄胶狻⒍嗖愦危怨兄莆魈宓亩嘀炙兄菩问胶鸵园蠢?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与此相应的,社会道德方面也呈现了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的多种道德、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就受教育者说,各个人的家庭状况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以及各人主观因素的差异,在思想道德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多种情况,不能要求一律。因此在德育目标上的多层次,既体现了德育目标从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又体现德育目标的引导性、超前性。大纲对德育目标要求相当具体,不是脱离实际的“高”与“空”,是立足现实的,又是面向未来的。(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现行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忽视教育对象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在小学阶段,着重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初中提出树立国家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方面的要求。这些都表明,中小学大纲对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