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石壕吏》教学设计(优质13篇)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尾,可以总结自己的体会和反思,并给出进一步的行动计划。"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一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教学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06级3班上课人:刘顺富。【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三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韵律多变,不究平仄。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2.老妇苦在何处?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