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调查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形成(1)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3)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是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4)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野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约5000年前)2城市的形成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Egypt(埃及)、TheIndusvalley(印度河峡谷)、TheYellowRiver(中国北方)、Mesoamerica(中美洲)2城市的形成(1)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2城市的形成城市的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2城市的形成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但是有防御墙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有设防的墙垣。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2城市的形成n城市的产生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n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n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n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劳动大分工的产物。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市、镇等。目前是按一定的人口规模、国民经济产值并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加以划分的。建制市及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城市可按行政管辖也可划分地级市、县级市等。在性质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市下也可以管辖市。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1.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中国古城平面由一套方城发展为二套城墙,都城则为三层,墙外壕沟环绕,有明显防御目的。1古代城市的发展1.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西亚巴比伦城(Babylon)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防御目的。欧洲罗马帝国兴盛期,罗马人造营寨城的平面规范,如提姆加德(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1古代城市的发展1.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欧洲中世纪,主要从防御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在外围开沟、设吊桥。如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Scamozzi)的理想平面。1古代城市的发展1.2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分化与阶级对立曹魏邺城:3087×2205M的矩形城市,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中(雍)阳门大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北半为宫室;再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1古代城市的发展1.2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分化与阶级对立隋唐长安城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