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摄影的起源被人“低估”的摄影郁特里洛所绘的巴黎市郊迷人街景朵田戴及其未婚妻摄影的巅峰与衰落在达盖尔照相术大显神威的初期。所谓“外光派绘画已开始在最先进的画家手中展现出全新的视野。”而摄影的适时出现,仿佛正是为了应和这股潮流似的,但是正是在这一点,很多画家与“技匠”开始分道扬镳,因为他们并不期待摄影暗箱协助他们产生一种“准确地复制这种效果。”发展到1840年的时候,很多袖珍肖像画师改行了,成为了职业摄影师,起初只是兼差,后来成为专职。当然,他们原来的职业对于他们的摄影也有助益,但是本雅明提醒我们“当时摄影的高品质表现并不是归功于他们的艺术基础,而是由于他们技术方面的掌握能力。”而后摄影业开始高速发展,很多商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有了底片修饰法,本雅明称之为“恶劣的画家在向摄影报复”;有了布景与配搭摄影的种种饰物,最初被认为非常缺乏真实感,并让小卡夫卡感到非常拘束与压抑,还好本雅明认为,“若不是他那无尽忧伤的眼神想奋力主宰这个为他设计的风景,他势必会被布景吞没。”本雅明认识到早期相片中的人物并未如这名“小男孩”一般显得孤单伶仃,弃绝于世。“早期的人相,有一道‘灵光’环绕着他们,如一种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他们有充实与安全感。尽管摄影技术与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尽管从1880年起,摄影家致力于模仿“灵光”,“运用各种修饰伎俩”,灵光还是相对于最早期在不可挽回地消逝。关于“灵光”这“灵光”就好比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类似于中国国画中的“写意”、书法中的“风骨”、诗歌中的“意境”,只有拥有灵光,才能使艺术品有品赏的价值,有流芳百世的可能,灵光就像是一个女人,外表是人人都能见的,而对她的了解,像读一本书一样的了解她则就像是蕴含其中的灵光,只有用心感受才会有了解。机械复制艺术灵光的消失机械复制时代人与机器的互动摄影与文字的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