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2、理解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听说训练:生讲历史故事。二、解读文题,探究设疑:读课文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三、曹刿论战:1、生自由朗读课文,点拨:读准字音要关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2、师配乐朗读课文,生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内容。3、本文运用对话的形式,扣住一个“论”字,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故事。思考:曹刿从哪些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论述?(1)战前准备。①文中有两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适当加入神态、动作或其它词语③在朗读中提示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④学生分析后明确:什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2)作战时机。①曹刿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战”?②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言语简短却暗藏玄机。表情朗读课文,补充曹刿此时心中所想而未讲明的.话。(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3)取胜原因。①论取胜原因部分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②大声齐读论战部分。4、在个性朗读中解读文本。四、我论曹刿:1、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五、我论《曹刿论战》:史学家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他们更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六、课堂小结:《曹刿论战》教案2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知识链接: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2.听录音,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