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曹刿论战教案 2.doc

曹刿论战教案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GB2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2\*GB2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GB2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2\*GB2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第一课时自学导纲情境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一资料链接1、关于左传《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2、背景资料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前685年齐国发生内战,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的公子小白都抢先赶回了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又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鲁之长勺。2.出示导纲简介作者、背景介绍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二、合作互动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2、合作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导学归纳1、教师引导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2、学生归纳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反馈训练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五、作业布置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自学导纲检查背诵二、合作互动1、自主学习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1\*GB2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2\*GB2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2、合作互动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GB2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